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通话时一再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国际自然延伸:“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西方有丰富的“人类”“共同体”思想,甚至有“人类共同体”提法,中国的创新在人伦的时代表达——命运,拓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人类”不是“人类世”或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而是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各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尊重国家主权,让各国成为自己,而非成为西方,成为人类而非异化为人工智能。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 L.凯利在总结了600万年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后,观察到每一次人类技术进步带来的都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他大胆预测,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导致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即将迎来第五次组织形式的变革,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共同体的未来。这表明,西方有识之士其实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方案超越不同制度的分歧,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多年来,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主权平等、和平和解、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公认的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平等交流、互鉴互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旨在促进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具体而言,要坚持“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理响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

  时代之问: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拥抱真正的世界历史?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醒国际社会:“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手中,责任就在我们肩上。”“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自的文化宗旨达成共识阶段。这就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后,“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民族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化。在全球化凸显出“命运共同体”的情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获得历史提供的经验基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是全球现代性反思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过程中开启的,是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愿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是多元现代性最生动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的文明理念,强调发展多元现代性的自主选择权、平等发展权;同时又尊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还具有兼济天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雄伟气派,以“共商共建共享”思想引领多元现代性,强调要顺应世界各国利益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坚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样化现代化模式,必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与中国智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秩序的确立和统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积极发挥着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和导向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着适宜性、示范性的现代性选择。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理响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下一篇【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探寻“大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