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何坳村的何世前老人家中收藏农具200余件。 陈思 摄
中新网兰州7月11日电 (陈思)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何坳村的何世前老人家中,一些曾经的生活“痕迹”被保存了下来,现年80岁的何世前将家中空闲的房屋改造成“乡土文化”博物馆,十余年里,他收藏各时期农具、生活用品200余件,不同品牌酒瓶810多个,留存了属于当地人的乡土记忆。
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是何世前眼中的“稀罕物”。 陈思 摄本乡本土的收藏达人
在何世前的农家小屋里,整齐地陈列着质地、年代不种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清末时期的木箱、油灯,民国时期的辘轳、马灯、纺车、石磨,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犁耙、手推车、驴驮架等,这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却成了何世前眼中的“稀罕物”。大到织布机、风箱、风车,小到火镰、鞋拔子、针线笸箩,都是何世前的收藏对象。
何世前的藏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陇东地区特有的纸缸、线捻子、煤油灯、桦皮篓子、陶土水罐等为代表的生活用品;第二类是独轮车、犁铧、柳编筐、架子车、木工工具等为代表的生产用具;第三类就是羊毛口袋、羊毛毡、帆布、细布、褡裢等为代表的纺织物。
何世前收藏的“老物件”。 陈思 摄“这些藏品都是我平时四处收集来的,现在科技发达,农具更新换代特别快,之前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现在都很少有人见过,知道其用途。”何世前详细地介绍着每一样陈列品的名称、用途、使用年代。
何世前说,将家里改成农具陈列室,可以让时下没见过农具的年轻人,通过藏品去了解那些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因此,他的藏品具有系列性、故事性等特点,让前来参观的人很容易从陈列品中,看出农具的部分进化史。
何世前将家里改成农具陈列室。 陈思 摄难以割舍的农耕情怀
何世前是土生土长的何坳村人,尽管儿孙都在城里定居生活,但他仍习惯住在农村里,在房前屋后种大片果树和小片菜地。庆阳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古老的农耕文化提倡男耕女织,自力更生,一个勤快的农村家庭,除了食盐、火柴、铁器是需要购买外,其余生活物资都能自给自足。何世前说,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务农,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充实。
在何世前的记忆中,每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都对生产生活有足够的影响,“最早董志塬上的农村人过红白喜事、走亲戚,交通工具主要是牲口拉着的木板车,或者给驴套上鞍子,骑驴上路。客人还要给主家背上些白面馍做礼物,装在褡裢里,褡裢下边用一张纸条写上主人的名字,做客完毕,主家的回礼也会装在褡裢里,让客人带回”。
虽然务农早已不是何世前一家的生活来源,但他对构成乡村生活的每一类“元素”,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农具,让世世代代的农村人得以在自然环境下获取生活所需,维持生存,繁衍生息。”何世前说。
何世前的农家小屋里,整齐地陈列着年代不种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陈思 摄留给后代的乡村记忆
年事渐长的何世前,不再务农,开始收藏农具,每逢寻访乡邻,收藏一件农具,他都会登记陈列,视若珍宝。对此,老伴很有怨言,觉得他是在白白浪费钱财。何世前却觉得,一件农具不过几十或几百元,都是人家淘汰了的东西,容易到手。让何世前担忧的是,农田机械化生产现已十分普遍,很多传统农具正在消失,如不及时收藏,将来就再也无缘一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凤翔一农民投百万元建起民俗博物馆|凤翔|民俗博物馆|藏品
下一篇: 考古发现青铜器时代木舟 用于沼泽运货物和乘客|青铜器|木舟|考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