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本专栏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太原理工大学考古及艺术鉴赏教授 赵冰      唐宋以来,上自皇帝下至文人雅士,古旧书画一直是争相搜集、宝藏、鉴赏的重要艺术品。尤其是字画,不但蕴藏着强烈精英意识的"文人画"概念,即寥寥数笔则意境深远,还包涵各朝通货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就是便于携带、价值较高。      而书画自从有了传播知识、愉悦身心、濡养情操的艺术观赏功能後,便进入了流通领域,流通便产生了经济价值。因趋利所然,出现了作伪兜售世人、鱼目混杂、指鹿为马的现象。相应地,各朝各代为数众多的古旧画收藏鉴赏家,穷其智慧,苦心孤诣地分辩作品的时代、作者,沙里澄金,孜孜终日,锲而不舍,有的竟为此终其一生。      现代中国涌现出的一个新兴的书画艺术收藏群体,时间精力均无法达到古人的水平,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淘到货真价实的艺术品,从哪里先入手,就成为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障碍。      书画鉴定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的专门学问,任何一件书画作品都是某一时、某一派别的作者所作,都用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并有一定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往往还有同代人和後代人的诗文题跋、印记等等。这就要求收藏爱好者具备对书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 这当中涉及到题材、技法、诗文、材料、工具、装裱与修复、印鉴与着录、收藏与流传、历史与文化、传记与师承、书画理论与书画源流诸多方面。      那麽,能否在尽可能掌握以上知识的同时,寻求到一条捷径呢?我想做肯定的答案。      这就是从万象纷呈的历朝历代书画作品中,首先把内在书画内容置後不论 , 单凭直觉地对艺术品来一个取舍:即从古书画的装裱外观上以貌取物,尽可能有效地、简约地透过外在表象把有价值的艺术品拣选出来,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曾有幸旁观了徐邦达、刘久庵二位老先生的数次鉴定书画现场。这二位先生是中国现代最着名的字画鉴赏专家,他们均有着务实、严谨、认真、科学的鉴赏风格。他们鉴赏成堆的古旧字画时,并非件件作品都要上手亲自仔细审定,很多作品他们仅从装裱外观上就认定其画作艺术不佳,弃之一边。在当时鉴定现场中我们不时看到有这样的一幕:当我们呈上某些画作,在并没有打开画轴时,先生就会随口说这个要打开,那个不用看了,这个可能是真迹,那个肯定是假的。为了给我们释疑,二位先生也不时地把几件书画作品一一详评解说,其结论往往与他们先前的预断惊人一致。这些仅从装裱外观"望气 " 的鉴定手段,在当时使我们这些初步涉足骨董行的年轻人感到大惑不解,连连称奇不已。      在我随後的文博工作实践中,脑海中总在琢磨这一幕:二位先生鉴赏其优劣的凭据是什麽?窍门是什麽?久而久之,渐渐就领悟到其中的某些真谛。原来鉴定字画第一眼是从装帧外观开始的。      大凡较有价值的书画,大多数均用当时较为上乘的材质,包括:纸张、绫绢、木质。雇用当时的优秀装裱人才,不计工本、精工细做的。以北宋内府收藏书画为例,它们大多天头用绫,前後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或高丽纸,轴头用象牙、玉石、紫檀等等。而装裱工艺也并非一般工匠所为。例如张大千先生晚年不惜以年薪百万之资专门聘请日本知名的裱画专家,用日本式的装裱形式,给他的作品及其藏画进行装裱。如果稍加留意在参观画展或观看拍卖会预展时,就会发现:那些名家画作的裱工,无不件件精美。      引而延伸到其它艺术品方面,亦是这个道理。如当你发现一块砚台配有原装紫檀盒子,那麽就可以推断里面的砚石百分之百上乘,绝对不会花冤枉钱。      这与优秀的政治家治国 "要有为有不为 "的道理一样,我们在选择艺术品时也要有 "视为所视、不视为所不视 "理念。这就为我们提高认识鉴赏古旧字画铺就一条快道。(完)




上一篇书画鉴定辅助依据包括的内容

下一篇传统鉴定能否应对当代书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