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喜欢画树,擅长画树,尤其喜欢画年轮悠久、峥嵘虬曲的老树。张仃一生画过无数树,就艺术震撼力而言,恐怕没有一幅能超过这幅《巨木赞》。理由很简单:画家创作此画时,灵魂在呐喊,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的契合达到极致,一触即发,所谓“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之谓也。回顾张仃一生,做一名职业画家,以自己的艺术劳动安身立命,本是他朴素的理想。血性与良知,却使他早早加入革命洪流,接受炼狱式的考验。他蹲过国民党的监狱,在红色根据地被自家人关押过,受过严酷的逼供。后来入党,出色的工作得到组织的信任,而成为新中国首席艺术设计师,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业务干部。这种身份,使他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身不由己,留下许多悔恨。其实,张仃并不懂政治,他只懂艺术,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在“党性”与“艺术”之间努力协调,最后还是碰个头破血流,“文革”中,差点走上不归之路。其经历,与眼前这片大难不死的胡杨林相似乃尔!从这个角度看,不妨将《巨木赞》视为张仃的“自画像”。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76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76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陪同张仃写生的温宿县宣传干事陈云初记录了张仃当时的状态,可作《巨木赞》的一个注解——

  “张仃同志在十年动乱中受过折磨,现在须发皆白,身体不好,因此特别关照他要注意休息。可是他一到这里,就起早贪黑地进行写生,用画家的敏锐目光捕捉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有一天,我们刚到协合里大玛扎,黄豆大的暴雨倾盆而下,气温骤然下降,大家都冻得受不了进屋躲雨,而张仃同志却被雨中大玛扎的风光吸引,特别对那些姿态万千,干粗数围,倒在地上又发出新枝的古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冻得浑身哆嗦,嘴唇发紫,还冒雨写生。我们看后深受感动,为他搭了一个雨蓬,他像一个沉睡在母亲怀抱的孩子似的,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从协合里回来,我们又陪张仃同志去看原始胡杨林。谁知到了那里,小汽车陷进泥坑里很久出不来,弄得大家中午饭都吃不上,我和其他陪同人员都很焦虑。张仃同志望着那富有顽强生命力,长得粗犷奇古的胡杨,又拿出画夹,画下那些最受边疆人民称赞的树木,连吃饭都忘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谷雨丨告别春之美

下一篇鉴藏 | 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陈之佛|花鸟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