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4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②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例如“生”、“死”、“行”等。根据动词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例如:

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主了一年多,就回国。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例:

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

“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上一篇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5|语文综合知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