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我们谈到我国国情,往往叹息比自信多,想与老美比科研,唉!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和我们社会制度不同,人文观念不一样,也许没有可比性。在科研方面,科研实力更是差了很多,呵呵,没办法,谁叫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呢?你不比,老美也把我们盯上了。
先不看比较结果,振奋一下信心吧。说一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反应了我们国家科研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20年前,人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要看美国。10年前,人们要做什么,怎么做,美欧中三方要坐下来商量商量。而现在,大家要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要看着中国。
呵呵,所以要正视差距,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一次会议上对与会者说:“中国不乏优秀的人才,因此没有什么是新加坡人或其他人办得到,中国人却办不到的。 ”
他以在新加坡就读的五万名中国学生为例说,在中小学、理工学院和大学里,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都很优异。
在国际数理奥林匹克比赛中得奖的每十名新加坡学生当中,就有多达七名是来自中国的,这显示他们的数理基础强,掌握能力比本地学生要高出一筹。
“他们在14岁的时候来新加坡念书,还不懂得英语,但是在四年后升上初级学院时,却已经是学校里顶尖的高材生。他们在这期间只是专心搞好英文,其他学科对他们来说是太简单了。他们的数理水平比我们的学生更高。”
下面仅从个人的角度,比较一下中美在科研方面的一些不同。 (呵呵,这是转贴,特此声明,由于作者无法查证,所以在此声明)
1.科研制度
在美国实行的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制。一个实验室一般由一个PI负责。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assistant professor、postdoc、研究生以及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国内的研究室,现在在相关的研究院所也实行了PI制。但是大学里好象还没有完全普及。
在美国,PI不仅可以是教授,也可以是副教授、助理教授。他们都有权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但是在国内,PI绝对必须是教授或研究员,并且必需是博士师导师。一些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都没有权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至于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更不必谈了。
2.学生规模
现在在中国,一个导师指导10多个研究生,是很正常的(80年代初刚恢复研究生教育的时候,也许一个省才招收10多名研究生)。我听说过的,有一位导师,一人带了60多名研究生!而这样的规模,在美国根本是无法想象。美国的实验室,一般一个PI,有4-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就已经很有规模了。当然,10多个学生的大实验室也有,这样的老板必需是特别牛的人。但是我从没听说一个PI指导60多名学生的事。
这种现象也与两个国家科研制度的不同有关。在中国,读研究生,过去在中国是完全免费的,但是导师没有必要给学生工资。国家把这部分的费用承担了下来。研究生不仅没有学费,每个月还可以从国家领到一些生活费用。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也走向了自费化。学生上学,得自己交学费上学,一般是5000-8000元人民币。反正导师自己不用掏钱。但是在美国,导师招收一名学生,是需要付给学生工资的。一般的研究生,每年也得有15000美元左右。而博士后,工资更高,一般是30000-50000美元。所以,你招的学生越多,导师要付的钱就相应增加。如果招收60名研究生,那么这个导师大概也要破产了。
3.科研经费
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发达国家,经费相对而言,更没有可比性。杨向中(美国康州大学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在《中国之声》中对中国在科研经费总体投入上的不够表示了忧虑。“仅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2003年的科研经费就达到27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科研经费的2倍……美国工业界的投入也很大,如微软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为50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一半。”
2000年,中国支持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年度预算大约为2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0.02%;而美国政府每年投入支持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大约为300亿美元,占到GDP的0.3%。两者相差足有十几倍!此外,美国每年还有大约数额在300亿美元的经费来自工业界和各种基金会,而在中国,几乎没有这类经费来源。杨向中认为,充足的经费支持是美国可以长期保证其科技全球领先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
4.仪器设备
虽然中国的科研经费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在某些国立的研究院所,目前的发展势头不错。在著名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目前投入了很多的经费。这些经费也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科研仪器设备。所以从硬件设施来说,中美两国其实相差不大。
但是在中国,有限的经费却用于重复购置。“科研平台得不到有效使用,是科研经费浪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夏建白认为,国内大型科研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不用的根源是一些科研管理领导重购置,而轻维护和使用。而在美国,这种现象相对较少。相邻实验室,很多的仪器设备都是share的。大家都可以用。
5.科技成果
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清楚。美国拿了多少个诺贝尔奖,中国现在还没有。当然,诺贝尔奖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其实中国本来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的。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即: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可以参加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回顾历史和科学界对这三项研究成果的功过评说,我们的结论是:这三项科学成果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但遗憾的是这三项研究成果最终都与诺贝尔科学奖擦肩而过。
在中国,科研与生产的联系太少。很多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是停留在科研阶段。美国在这方面做的就好多了。不过,目前中国也在进行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这也就与下面谈的评价体系有关:到底是以文章为主,还是以科技创造的价值为主。
6.评价体系
在中国,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业绩时,最重要的一项是他发表了多少SCI文章。但是也有专家指出,中国国内科研领域对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要求有些过分。比如说博士毕业需要发表2篇SCI论文,或者impact factor必需超过2或5等等。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除了用SCI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外,还没有其他更加客观的方法。当然,过分强调SCI,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说急功近利,比如说涉嫌作弊。但是这在每个国家都有。在中国,可以说是100%有。但在美国,也不能说100%没有。其他国家,比如韩国的黄禹熙事件,等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一篇: 工作繁重 不能说出的辛苦|语文综合知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