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1
第二课时
一、写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组同学依次接龙,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情节),承接上面的内容,时间每人2分钟,到结尾的同学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把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更精彩。
4、评说:对每组的故事进行评价,结合故事的组成要素分析,学会写故事。
二、练笔实践
1、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2、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范文引路】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师总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
(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教学目的:
一、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二、发挥联系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写故事
教学难点:故事给人启迪
教学过程:
一、理解莫言对故事的论述,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
我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表达的观点: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故事的体验,用几句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阅读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或写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师讲授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写故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读者能不能通过你的文笔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呢?
(一)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如亲情、友谊或其他的社会现象。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有时一个故事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为你故事的主题。
(二)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写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开头部分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将要去做何事;中间部分要详细具体地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经过,叙述中还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结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结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写好一个故事,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在情节中设置一些小悬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结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但写得一波三折,中间还设置了一些小悬念,读来引人入胜。
(四)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故事中一般还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过其性格或形象来体现故事的意义。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如《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过程,也体现出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三、布置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实践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选材
可以写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现暖心的故事,歌颂真善美;可以揭露骗局,抨击假恶丑。
(三)选择的某事件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写完后读给别人听,看看是否能够吸引他们,并参考他们的意见作出修改。
四、选取生活故事,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明确要求:围绕写作实践题,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发一则故事,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合写作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构思:
第一步,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填充的词语既是故事情节的核心要素,也能引发故事的题目意蕴。如《窗的故事》,透过这一扇“窗”能够看到什么?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又如善恶、美丑、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写作提纲,构思主要情节,设计情节的波澜起伏。以《窗的故事》为例:
开端:根据情节设置人物,设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如何出场,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再现故事场景。
发展:描述关键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愿望;通过情节发展,激活不自觉的愿望,与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高潮:将主人公送上满足愿望的求索之路,矛盾冲突激化,表现冲突场景。
结局:矛盾冲突得到戏剧化解决,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第三步,发挥合理联想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结合《窗的故事》,重点围绕小说高潮部分进行片段练习,写好后展开讨论,说说哪些细节准确传神,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学生课堂写作实践
六、板书
写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2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
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背景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没有一个使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四)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点⑶人物⑷生活细节⑸主题⑹意义、主题
(五)写故事的要点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头有尾,要素齐全,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5、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6、内容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大胆想象,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4
第2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上一篇: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