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5.君子国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3.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借鉴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1.品味章回体小说,明白晓畅、传神、简练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2.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1.课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从文中有所借鉴。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方法,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把握君子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中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儿国。无独有偶,李汝珍的《镜花缘》中也有女儿国,不仅有女儿国还有君子国,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汝珍的《君子国》。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吝教()辏集()恁般()裨益()偏枯()连翘()锱铢()谬领()戥子()酌量()瞻仰()敝货()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谬领:错误地接受。辏集:聚集。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文中指偏于一方,不平衡。一毫不懂:一点也不明白。锱铢较量: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却计较不放。
2.作者简介。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清代小说家。自小多才多艺,曾写了一本音韵方面的书,《音鉴》。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这本《镜花缘》。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鄙薄时文,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弈,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作品有《镜花缘》《李氏音鉴》等。3.背景链接。随着雍正“大开洋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之后,人们的眼界开始扩大,日益要求打破闭塞的局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汉晋宋元以来笔记杂著的记载,驰骋想象,创作了《镜花缘》一书。《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海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莱的居处称为“薄命岩”“红颜洞”,刻有她们各人所司花名和降生人间姓名的石碑放在“泣红亭”内,这些都蕴含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
4.《镜花缘》简介。《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这部小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回到第五十回,这是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所叙述的内容是:武则天夺取了唐的政权,改国号为周,做了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女皇帝。唐朝旧臣徐敬业、骆宾王等起兵,企图恢复唐,但全部失败。一天,在残冬大雪严寒的气候里,武则天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总管百花的百花仙子,其日恰好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只好开花。上帝震怒把百花仙子和其他九十九位花神都贬降凡尘。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唐敖进京应试,中了探花,谁知却因当初曾和徐敬业等结拜为异姓弟兄,经人告发,致被革去探花,仍然降为秀才。唐敖受此打击后,对世事感到消极。他的妻弟林之洋,一向跑海外经商,于是唐敖就和他结伴同行,想借游览来抒散郁闷。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和神怪的草木虫鱼鸟兽。后来唐敖吃到了“仙草”,“入圣超凡”,进入小蓬莱山上,再没有回家。唐小山得到父亲失踪的消息,就逼着林之洋带领她到海外去寻访,按照上次路线,遍历艰险,终于未见。走到小蓬莱,从一个樵夫的手中得到唐敖的信,信中要她改名“唐闺臣”,约她中过才女,再行相聚。小山上船回国。
第五十一回到第一百回,是第二部分。这个部分叙述的是: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了一百人,才女们举行了多次庆祝的宴会,在宴会中,表演了书、画、琴……后来分别散去。唐闺臣再去小蓬莱寻父,也入山不返。这时候,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反对武则天。才女中章兰英等数十人,因夫妻、姻亲关系,加入军中,有殉难而死者。终于大军打破了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座关,武则天失败,唐中宗复辟,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又复下诏,宣布明年仍开女试,并命前科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全书到此结束。
小说表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所以,小说中有才能的是女子,而男人也被缠足。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
三、整体感知(一)梳理文章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篇小说《镜花缘》的节选部分,面对这样的长文,我们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并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独立概述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共同概述课文并选代表发言。【交流点拨】小说主要讲了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人在君子国的所见所闻,文章以三个买卖交易的故事展示了君子国民风淳朴,是礼乐之邦。
2.划分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3—5段):写君子国三个交易场景,具体阐释“好让不争”。
第三部分(第6段):以唐敖对君子国的赞叹作结,表达了作者对谦虚礼让等品德的肯定,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二)文本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交代了小说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们走进君子国的原因。重点指导理解“瞻仰”“惟善为宝”的词义。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国名”的由来?
【交流点拨】君子国的人个个是君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上有争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争”是什么意思。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邦替他们取的,他们并不知道由来。
3.君子国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交流讨论】这里繁华热闹,商业繁荣,人们都谦虚有礼。
四、拓展延伸君子的含义就只是“恭而有礼”吗?君子国人们的不争和君子表现,似乎并未超出常规。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唐敖直呼“如此美地”,并不忍离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来到了君子国,初步领略了那里的人们谦恭有礼、不争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君子国的街上看看,看看它有什么特殊的魅力。
二、合作与探究(一)精读三个“争”的交易场景,赏析其表达效果。
1.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买者认为不能加价,觉得内心“如何能安”,于是坚决要加价。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办法,只好请他走人,“到别家交易”。买卖双方都认为失了“忠恕之道”。双方争执不下时,最终有过路人在旁“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场景: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执意要收低价出高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买者小军为了心庶可稍安,无奈自己拿走低货,却被过路人责之为“欺人不公”后,无奈,“只得将上等货物、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第三个场景:买卖双方“锱铢较量”的颠倒而行,为银子等色而争。买者农人要付上等银色携货物,卖者视多收银色为“欠了来生债”,卖货者执意要扣去银色,买卖双方各不相让,“锱铢较量”。最后农人只得以货物抵此银而去,买者认为银多货少,只得将多收的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
共同的特点:三个“交易光景”组成“‘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显然,这幅图景中的“好让不争”已与上文中的“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类的谦让不同,而君子国最核心最集中的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易光景”一一展现的。
2.这几个交易场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交流点拨】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展示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这里的人们谦恭和蔼,“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平易近人,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人们诚实无欺,好让不争,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而且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3.唐敖因听闻君子国“不争”,所以上岸观瞻,看到的却是几个“争”的交易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里的“好让不争”,已变成了“因让而争”,书中用“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争”,实际上是自己的道德需求自然体现出的“不争”。作者用反常的悖谬方法将常态下的交易做法和道德诉求加以颠倒反转,本来是要克服、摒弃惯常的损人利己性质之争,一反而为损己利人性质之争。
(二)赏析写作特点。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1.借助人物语言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交流点拨】作者借助小说的叙述语言或小说中人物的议论,对他所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叙述与议论的文字融为一体。如选文第一个交易画面中,卖货人面对买者要求加价的要求,竟然答道“况蔽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唐敖就此议论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作者在文中所说对象虽然并不具体、确定地指某一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但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不平和激愤之情。
2.借助丰富想象,夸张隐喻等手法,创造出理想的国度。
【交流点拨】作者李汝珍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资料,凭借他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经过再创造,构造了“君子国”这一世外桃源。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借助了夸张这种手法。李汝珍将需要表现三个买卖画面中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有意放大,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在《镜花缘》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3.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交流点拨】君子国的几桩买卖,买主都是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身份分别是隶吏、小军、农夫,而非达官贵人或者豪门富贾。体现出作者别具匠心、精心设计的安排,因为隶卒、小军之类的人物,在传统作品以及现实生活或者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他们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巧取豪夺、上瞒下欺,甚至杀人越货,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而君子国中的隶卒、小军,却是谦逊有礼、温文尔雅,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兵尚如此,那农人呢?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农人的典型代表,在农人购物的过程中,农人全无农民似的小气,只有农民的憨厚豪爽,全无小农意识。由此可见,可以类推君子国的风气,处处淳朴,事事谦让。(三)品析语言。请品读小说中君子国人的对话,举例说明哪些语句体现了“君子之风”。
【交流点拨】作者刻画的君子国的三个场景中,君子国人的对话,无不体现君子之风,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皆谦让有礼。如第二个场景中,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道货色平常,执意要买者小军将所付减半,唐敖议论道:“‘货色平常’,原是买者之话;‘付价刻减’,本系卖者之话,那知此处却句句相反,另是一种风气。”
三、拓展延伸小说虚构了一种社会状态,说说现实社会应从中借鉴什么。
【交流】小说中所描绘的理想中的国家境界,让一切生活在尔虞我诈、懒馋占贪、见利忘义的环境中而良心未泯的人们企羡不已,让那些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的人们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
上一篇: 《黄蓉智斗书生》教案1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