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策略

学习过程:

一、对比导入,入境

1、欣赏家人团聚的图片,感受和平年代家的温馨和幸福。

2、观看战争年代的图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危害。

3、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中战争频率之高,年代之久。

4、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

5、作品介绍: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二、合作探究,知意

1、自主识字,读通古文。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4、串讲诗意。

5、老师有感情说诗意,学生有感情的读相对应的诗句。

三、集中释疑,悟情

(一)、始得归

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点名了老人一生的不幸的经历?

1、读句子。(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这句中从哪一个字可以体会老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十五岁时在做什么?八十岁呢?十五岁,年少英发的时候被征入伍,八十岁,年朽力衰才能返回故乡。这中间有多少年啊?

4、大家计算一下六十五年有几天。这漫长的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老人是怎样渡过的呢?(角色转换,学生想象)

5、创设情境拓展诗句。

6、指导朗读。

(二)、归途中。

1、战争粉碎了一切,剥夺了他全部的幸福。不幸的老人终于踏上了归程,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踏上回家之路的?

2、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3、“近乡情更怯”。家越来越近了,老人那苍老疲惫的心却跳得越来越快,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村里人,忙问:“家中有阿谁?”“家中有阿谁?”什么意思呢?六十五年不知亲人音讯,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让人心酸,此时此刻他最渴望,最盼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4、乡里人回答的却是?什么意思呢?

5、指名分角色读。

(三)、归家中

1、乡里人的回答犹如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盘冰凉的水。历尽千辛万难,千里寻家归,得到的回答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这是怎样哀苦无告的命运啊!“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悲伤欲绝的老人凄惨地喃喃自语,痛苦绝望的老人一步一挨踉踉跄跄地走近家,他看到了(师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2、如果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一个长镜头,那么这一组诗句就是一组短镜头。同样以哀景衬哀情,短镜头都聚焦在哪些地方呢?(狗窦、梁上、中庭、井上),拍下了哪些画面?既有野生的动物,也有野生的植物,先拍屋内又拍屋外。这哀景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体现在动静结合,大家发现了吗?(兔入,雉飞,生旅谷、旅葵……)这些对偶句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起感受一下,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对应的诗句。

3、屋内成了野兔、野鸡栖息的地方,屋外野生的谷、葵疯长。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家还是家吗?这是他十五岁离开时的那个家吗?这是他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故园吗?这是他千呼万唤的家吗?他以前的家是怎样的啊?他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不,不,这荒凉破败的地方不是老人日思夜想的家。老人不敢相信呀,可现实,眼前一切让他又不得不信,这就是他的家——(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四)、东向看

记忆中亲切熟悉温馨的家园,早就被无情的岁月之手涂抹得面目全非了。 面对着这一切,面对着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门东向看,这是怎样的看呢?

1、这个画面就像是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

2、诗浸透着深深的悲哀。泪落沾我衣。老人是那样的痛苦,那样悲伤,可诗中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老人默默地流泪,老师觉得这样改更能体现老人的悲伤:出门东向看,嚎啕大声哭。你们觉得行吗?要不改成,捶胸顿足哭?实在不行,就呼天抢地哭,这总可以了吧?为什么不行呢?

四、展示提升-----抒情

1、配乐齐读全诗。

2、是什么,让这个老人失去青春、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限凄凉独自悲伤流泪?

3、在汉朝,是不是只有老人一人在忍受这些痛苦?

4、观看战争视屏

5、说说你的感想。

五、学习小结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每一句诗句都血淋淋地展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学会仰视英雄时,赞美呕歌英雄,我们更应学会低下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孤单悲苦的战士,不幸的人们,饱受战争蹂躏的悲惨世界,这时的我们也许才会真正读懂“战争”这两个字。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