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文。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

(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欣赏、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看、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具体做好以下三点: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认识古诗文的美。

2、通过图片,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三、课型设计:

品读、欣赏课。

四、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

2、学生对词曲不太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

3、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

预设: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预设:“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

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时,乌鸦也要归巢。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萧瑟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以温馨的景象衬托游子悲凉的心境。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以至于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板书)情景交融秋景——秋思——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结语:愁是心上秋,让诗人和我们倍感凄凉,相信同学们学完这首元曲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散文,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课。




上一篇《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3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