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亲爱的同学们,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过半,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的语文知识又丰富了不少。又到了检查大家知识掌握情况的时候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14初三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希望大家认真去完成每一道题目。祝你取得好成绩! 别忘了卷面分。

2014初三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一(2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方格内。(3分) 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quànjiè学者不要骄傲zìfù,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yǎowénjiáozì,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诗文默写 (6分,其中第⑸题2分,其余每题1分) ⑴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温庭筠的《望江南》补充完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 。 ⑵读陆游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自然会联想到辛弃疾的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两句诗: , 。 ⑶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 , 。 ⑷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⑸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 , ”的远大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 ,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 , ”的献身精神。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2分) 同学小王在报刊剪摘时,搜集到两则新闻: ①教育消费“蛋糕”有多大,从厦门看教育发展的潜力。(《经济日报》1999年12月) ②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 在展评活动中,对句中“蛋糕”的理解,大家都觉得很困难。语文老师叫大家找个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小王认为这里的“蛋糕”就是指“市场”,大家讨论后认为:“蛋糕”还指“经济利益”。这样,“春运蛋糕”、“网络蛋糕”、“家政蛋糕”就不难理解了。

同学小明又找到两例: ①海尔认为,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突破,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摘自人民网) ②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通讯市场,作为新产品半路杀出的133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异军突起,生生切下一大块蛋糕,的确让行业内外刮目相看。(摘自人民网) 那么,这里的①“做蛋糕”和②“切蛋糕”该如何理解呢? 答:① ;② 。

4、下面的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四处语病,请找出来来加以修改。(4分) 在录取讨论会上,有的声乐专家认为何青霞的①声音极不固定,②不扎实,③但天赋好,乐感强,是可造之才。黄教授却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造成她④声音前后悬殊很大的原因,⑤如果是因为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⑥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⑴序号: 改正: ⑵序号: 改正: ⑶序号: 改正: ⑷序号: 改正:

5、名著阅读。(3分) 读过《水浒》之后,你对小说中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你能说说他(或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 答:

6、阅读下列有关数据,据此可得出一个结论,请用一句话表达这个结论。(2分) 今年春夏之交,强沙尘暴不断袭击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据统计,这样的沙尘暴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 结论:

7、诗歌赏析(2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这一评价。请你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2分) 答: 。

二(53) 阅读《榕树,生命进行曲》,回答8—12题(17分)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

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象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

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荫,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

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朋友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侯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身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8、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4分) 9、“(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2分) 10、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答: 11、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朋友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4分) 答:

12、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4分) 摘录1.2. 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7题。(10分)

读书是一种德性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着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的陌生!

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是错过了一段读书的岁月呢?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去理解,说白了,之所以不读书,首先是因为你不想读书,而并非客观条件不具备。 我读故我思。表面上看来,思想者与无知者的差别或许就在一本书。一本书所产生的精神距离是无法测量的。思想者的沉默,本身就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越是喋喋不休,越发暴露其内心的苍白。但是读书并不意味着手不释卷,阅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外在的表演。一

个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阅读史的人,一个对过去的读书生活心怀依恋的人,即便不能拥有一个书房,一面书橱,一盏书灯,一个畅游书海的安静夜晚,我们依然相信他那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星空与神圣道德律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的生存。

1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是一种德性”的?(用文中的话简要回答)(2分) 14、阅读全文,联系学过的一些课文,说说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4分) 15、古今中外,以读书为乐或因读书而成就美德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例广为传颂。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不少于两例,多举加1分)(2分) 16、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3分)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2014初三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本站,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上一篇2014九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及答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