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详细文言虚词知识点如下:
文言虚词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告之于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无意义。夫子何命焉为所
所:
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
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环而攻之显不胜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文言虚词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三国志》 ②真州逐之城门外。《<指南录>后序》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又试之鸡。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
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
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 B.①② C.④⑤ D.⑥⑦
4.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⑥⑦⑧ 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6.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楚之南有冥灵者。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暮春者,春服既成。
8.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吾翁即若翁。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 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 B.②③⑦ C.④⑤ D.⑦⑧
9.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 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 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
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 ⑩而母立于兹
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 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上一篇: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讲解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