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编者按:

  人生来的天性就是追求真善美!求知、想好、爱美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唯有在这三方面最大限度协调发展,生命才能实现美好幸福。人如一棵花草,要根茎叶花实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才能长得繁茂有生气。

  美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教育的宗旨。但美感教育并非人们吃饱穿暖后的奢侈享受,而是如同水和空气一样,弥漫包围在我们的生命各处,使每个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可以吸收到,并推动我们生命向前的鲜活力量。

  “审美力,是一个人是核心竞争力”,是新华网文化频道、书画频道自2020年推出的美育口号。第一档栏目是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大剧院共同推出的【审美力·艺术微课堂】,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点评。

  现在,我们再次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并联合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继续为您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通过世界名画与名曲,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使您充分体验艺术的美。

  《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第三期,让我们通过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名画《神奈川冲浪里》与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感受从浮世绘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奇妙渊源。

  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以后,在当时的德川幕府武家政权所在地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于市民阶级中孕育出的一种大众美术形式。

  与当时贵族阶级所崇尚的传统雅致风格不同,浮世绘以率真的民俗万象为基本题材,通过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直接生动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与人们的欲望,是一种记录平凡人生的世俗艺术。

  葛饰北斋是最早在日本浮世绘风景版画上取得成功的画家。他生于1760 年,去世于1849 年。代表作是以日本富士山为题材的组画《富岳三十六景》。

葛饰北斋(1760—1849)

  《神奈川冲浪里》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最著名的一幅,也是葛饰北斋浮世绘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描绘了颠簸于海浪间的三叶小舟,一阵滔天的巨浪朝着小船一倾而下,船工们为了生存与巨浪进行着殊死较量。前景中的两只小船冲上了浪头,位于其后的另一只小船则被推下浪尾,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虽然葛饰北斋将远景中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置于画面的下端,却使得翻滚的浪花与山峰间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富士山也更显壮丽伟岸。在这幅画作中,画家在展现浪涛瞬间即逝、姿态万千的画面的同时,还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争,阐释了尘世无常无定的佛教之理,充满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以葛饰北斋为代表的日本浮世绘画家,对19世纪末欧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在西方的地位堪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浮世绘作为代表日本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于19 世纪后半叶传到欧洲,其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以及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锐把握等,对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美术界特别为其赋予了一个名称“日本主义”。“日本主义”热潮也成为19 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美学运动之一。

  当时在法国的一批具有前卫思想的画家,如梵高、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高更、克里姆特、博纳尔、毕加索、马蒂斯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印象派绘画大师,不仅效法浮世绘进行创作,还都曾临摹过葛饰北斋等浮世绘大师的作品。

  仅以人们熟悉的梵高举例。梵高于1886 年起在巴黎居住的两年里,便收藏了五百余幅浮世绘。他还模仿一些日本浮世绘大师的名作进行创作。如模仿安藤广重的《雨中的桥》《梅花树》和溪斋英泉的《花魁》绘制了系列画作。

  在描绘蒙马特尔画商的两幅《唐吉老爹》中,梵高以六幅浮世绘作为人物身后的背景。

梵高以日本浮世绘为背景的两幅《唐吉老爹》

  梵高热爱浮世绘艺术,并对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推崇备至。梵高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诚如你所见,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船只,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梵高深受葛饰北斋的影响,他的名作《星空》与《麦田中的丝柏树》中的涡旋图案,便是借鉴了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翻滚浪花。

梵高《星空》

梵高《麦田中的丝柏树》

  从浮世绘到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

  日本浮世绘不仅直接影响到欧洲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最著名的交响作品《大海》,其部分灵感便是来自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名作《神奈川冲浪里》。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德彪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其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2年,10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有幸的是,当时教授他各类课程的老师,都是最知名的音乐大家。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德彪西获益匪浅,但也萌生了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德彪西常常不按老师们教授的传统规则来作曲,而是大胆尝试写出具有奇异效果的新颖和声,探寻各种新的声组合。为此,德彪西常常遭到老师们的严厉斥责。毕业后,德彪西前往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赞助人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教师。在俄国期间,他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音乐。

  后来,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德彪西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

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

  印象主义画派利用直觉和印象领会景物瞬息变化的特质,以及当时象征主义诗歌中追求词藻声韵间微妙效果的艺术风格,给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启迪。他突破了传统作曲技法中的种种理论和规则,运用崭新的和声语汇,重新调配声音,在音乐的调色盘中,把景物、光影变成音色的碎片涂抹在音乐的画布上。这样的音乐虽然无法听到明确的线条和轮廓,却可在朦胧变幻有如光影的色彩中,感知到雨中的花园、水中的倒影、皎洁透明的月光,让人联想起印象派的画作……

  海的“交响素描”

  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则是以音乐描摹、表现大海的一部杰作。《大海》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生涯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由三个乐章组成的音乐画卷。虽然三个乐章各自独立,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品通过管弦乐队在不同的音区、以不同的音色的演奏,利用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自由的发展,以印象派的手法,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的各种画面,使人们联想到辽阔的海面上变化无穷的景象,联想到阳光映照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大海,也联想到暴风雨中狂怒暴烈的大海。因此,这部作品也被称为三幅海的“交响素描”。

  在欣赏德彪西的音乐时,听众会发现他的音乐就像印象主义画家的绘画一样,充满了光怪陆离、斑斓璀璨、瞬息万变的色彩。德彪西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多样的丰富效果,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为听者呈现了直观、细腻微妙的光影流动。

  聆听德彪西的音乐就如同是在梦境中游历,虚虚实实,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关于这首作品的创作缘由,很多人认为是德彪西在海边旅居时对大海产生了深刻的切身感受,其实,除了个人的经历外,德彪西也从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中获得了创作灵感。故此,德彪西特别将葛饰北斋的这幅《神奈川冲浪里》用作《大海》首版乐谱的封面。

德彪西《大海》首版乐谱封面

  《大海》在初次演出时,有人批评说:“即使听着乐曲,也完全感觉不到大海。”对此,德彪西说:“我的音乐想描摹的,是那些在大自然中无法用眼睛看到的情感,而非人们所能看到的风景。”这句话, 无疑成为人们今天理解这首作品的最好指南!

(文章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立著《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

《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

出品: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华网书画频道

支持: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品牌“走进唱片里的世界”

策划:袁思陶

统筹:邢贺扬

编辑:谭雪莉、常宁、邢贺扬、伊媛、刘兰芳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用音乐致歉:作曲家亨德尔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