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文:杨菊
汇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藏品的《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展示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展览,2019年1月将在贵州省博物馆迎来巡展第二站。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贵州省博物馆助理馆员杨菊的文章《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西南青铜礼乐文化联展重点文物赏析》,对展览中的6件西南青铜重器进行介绍。
西南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支,从20世纪四川三星堆、云南李家山、重庆涪陵小田溪、贵州赫章可乐等遗址的发现发掘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独特面貌逐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展示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八家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汇集了来自西南博物馆联盟八个博物馆及西南地区数家文博单位的文物200余件/套青铜器精品,其中仅一级文物就有50余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青铜鸟尊、虎纽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铜鼓、铜桶,贵州省博物馆馆藏饰虎铜釜,云南省博物馆贮贝器,四川博物院馆藏饕餮纹铜罍,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金蛙形器,三星堆博物馆馆藏铜人面具都将在此展览中亮相。
展览第一站已于2018年9月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第二站将于2019年1月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展期至2019年5月,届时贵州省博物馆诚邀您共赴王的盛宴,一同品味蜀、巴、夜郎、滇和百越青铜礼乐文化。以下,笔者选取了一些本展览展示的西南青铜重器,与大家先睹为快。
一、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战国以前,除《尚书·牧誓》外,不见有关蜀的记载。到战国时期,其史迹见诸西汉武帝时成书的《史记》,随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的历史谜团。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器物有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象牙、海贝、骨器等,青铜人头像、铜人面具是青铜器的代表器物。
此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由铜头像和金面罩(残)两部分组成。三星堆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铜人头像,戴金面罩的仅四件。铜头像面容消瘦,粗眉,立眼,直鼻,阔口,戴金面罩上沿至眉梢。和一号坑出土的青铜面具风格一致,青铜人像重点强化眼、嘴、鼻、耳的五官特征,整体造型较夸张,神情威严凝重,体现出神秘而庄严的美学风格。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面具、头像,有的学者认为人头像应是祖先神像,跪坐人像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人、兽面具是巫师做法的巫术法器,是沟通人神的工具,这些体现了古蜀人民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
二、饕餮纹铜罍(四川博物院藏)
罍(léi)是战国时期流行于蜀地的青铜容器,罍不仅是酒器,也是“不得以与人”(即不能随便给人)的礼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史记·梁孝王世家》“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典故“梁王争罍”中所说的“罍”就是这种器物。此件铜罍出土于彭州竹瓦街窖藏,盖顶残,侈口束颈,圆肩,圈足外撇。器耳作兽首状。盖面饰牛纹,牛前肢弯曲,似将卧状,眼、耳、口、鼻、足、尾等细节刻画逼真,体格健壮有力。肩、腹、圈足等部位均以云雷纹为底纹。肩部主纹是两两相对的团龙纹。腹部饰以兽面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饰,此铜罍上兽面纹面部巨大夸张,装饰性极强。圈足为夔纹。此件铜罍造型庄重素雅,纹饰浮雕较低。巴蜀地区所出青铜礼器具有明显的楚式风格,此件铜罍却是典型的中原商周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原与蜀地文化、物质方面的密切交流。
三、俎豆夹组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青铜器中的上古野兽|青铜器|文物
下一篇: 苍叶轻排指样柔 佛手赏玩|佛手|玉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