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陈子庄(农历1913.10.15~1976.07.03),男,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县)双河镇峦堡村紫金观岩湾“陈家老房子”,现代画家。陈子庄早期作画,时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陈疯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等,晚年号石壶。
  陈子庄自幼习画,早年在成都等地卖画,受齐白石、黄宾虹启发。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画不辍。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轰动画界。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著有《石壶论画语要》。

  人物简介
  说起二十世纪的四川画坛,我们不得不提起陈子庄、冯建吴、李琼久和李道熙这四位先生。陈子庄 [2] (1913—1976),原名陈富癸,又名思进,有兰园、南原、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壶山民、阿九等号,晚年直称石壶。
  重庆市永川区(原属四川省荣昌县)人,生于1913年;十五、六岁浪迹江湖,开始卖画糊口生涯。二十余岁于成都入聘四川军阀之幕,时齐白石、黄宾虹入川,得以相晤,切磋画艺,领受教益。后因营救张澜入狱三年。40年代,在荣昌组织帮会,常往返于重庆之间,参加民盟和农工民主党,交接各层人士,阅历繁富。并筑兰园宅于荣昌东门外,明窗静几,读书作画。
  1949年底受地下党的委派赴成都策应和平解放,加入解放军十八兵团联络部工作,继在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参加合川土地改革等等。
1954年调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定居成都,得以潜心研究绘事。基于生活,深入发掘,不断开拓新的画境。在60年代前数年向四川各大型画展皆有他较多佳作入选,为时所重,1963年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十年浩劫,遭遇维艰,抄家批斗,病魔缠身,老妻气疯,儿子下放,困厄已极。而他概置度外,专情于笔墨,仍不断进入山区写生,研究中外美学名著,正在这艺术极不利时期勃发了艺术创造的活力。凡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无不精妙。
  正当他画艺进入巅峰,佳作涌现之际,因心脏病不治,于1976年7月逝世于成都,时年六十三岁。

  人物生平
  陈子庄(1913年10月15日—1976年7月3日 [4] )名富贵,又名思进,别号兰园、南原、下里巴人、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晚年在画上直书石壶。
  1913年,陈子庄生于重庆市永川县永兴场(原属四川省荣昌县,今永川区永荣镇),陈子庄幼时家甚贫,六七岁时启蒙于私塾。他幼时九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面牧牛、画画,一面拜当时著名拳师彭水老六、徐桥粑、谢棕粑锤为师学武术。以后,竟成西南地区武林高手。
  民国16年,陈子庄开始浪迹江湖,游览巴山蜀水,先到峨眉、青城,后去德阳、成都教朋(拳术)和卖画维生。
  民国26年,他参加成都武术打擂,打死第二十九军军部教官,荣获金奖,深受王瓒绪的青睐,后奉王之命赴上海迎接黄宾虹游蜀,于是有机会向著名大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学习,并同为王的上宾。王瓒绪任四川省主席,奉蒋介石命谋杀民主人士张澜。子庄与张有私交,得悉这一消息后,转告张澜,使张得以脱险。
  民国31年,到荣昌,开金谷茶园,任哥老会叙荣乐社社长、青帮进德进德社名誉社长,广交各界人士;在荣昌期间,与中共荣昌中心县委书记何君辉过从甚密。当时国民党特务要抓何君辉、赵营青等人,由于子庄的保护,才行脱险。
  1949年底,陈子庄赴成都随王瓒绪部队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联络部工作;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究员,国画组组长;196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从1971年起,陈子庄的山水画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高峰阶段,他不断外出写生,整理画稿,新奇的艺术风貌愈变愈多,山水画几乎每幅的情调、笔墨、趣味、结构、格调都不相同,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他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之中,一眼望去便是典型的陈子庄画风;这时的陈子庄山水画已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境界。陈子庄在生活最艰难、精神最压抑、思想被严厉禁锢的时代里,以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过早消耗生命的沉重代价,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与乐趣。
  1972年3月,陈子庄往龙泉山写生,返成都后整理成"龙泉山写生册"34幅。10月,沿武阳江东下,历双流、彭山、仁寿三县境,得写生稿200余幅,返成都后整理成"武阳江写生册"150余幅;1973年3月,往凤凰山写生,整理成写生册12幅;10月,往夹江县改制国画纸,得写生稿数十幅。
  1974年秋,往绵竹、汉旺写生,得写生稿200余幅,返成都后整理成"汉旺写生册"121幅;11月,心脏病复发,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1976年初,出医院返家度春节;3月,复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4月,病情开始恶化;7月3日上午9时,陈子庄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63岁。
  陈子庄绘画艺术植根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他在50年代开始变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子庄风格”。
  他抱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信念,潜心绘事,弘扬民族文化。他还坚持自己的主张,“因境生意,因意立法”,在艺术进行不断创新。
  陈子庄的传世佳作,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展览“轰动京华,震惊世界”的盛况,是建国以来罕见的。
  北京的《中国画》、天津的《迎春花》、上海的《美术丛刊》等杂志作了重点介绍。《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澳门日报》等中外60余家新闻单位作了专题报导。
  陈子庄已编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和《近百年美术史册》;文化部出版的《中国五十年美术》,其中四川被列名的仅有3人,陈子庄为其一;台湾编辑的《画坛巨匠》,也为陈子庄列专辑。
  出版:《陈子庄作品选》、《陈子庄速写稿》、《石壶画集》、《陈子庄画集》和《石壶论画语要》等。
  印鉴:陈、子庄、陈子庄、石壶、南原、下里巴人、下里巴人五十岁后作等。

  子女门人
  陈子庄子女:长子陈寿岳,次子陈寿鹏,三子陈寿民,女儿陈寿梅。
  陈子庄门人录:周正元(1957年),江嘉瑞(1959年)、罗巨白(1961年经江嘉瑞介绍)、陈季忠、田明珍(1961年)、唐济民(田明珍介绍)、马大骙(罗巨白介绍)熊小雄、余德普、刘炳贤、王敬恒、叶进康、郑卜通等。

  人物艺术
  陈子庄出身平民,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难继,在社会下层的苦难生活中挣扎了许多年。
  青年时代,他怀着“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周旋于各党派之间。但他很快就感受到政治的残酷与社会的冷漠。
  中年以后,他屏绝一切杂念,潜心研究书画。如果用佛家修行的“顿悟”和“渐悟”来概述,陈子庄在书画艺术方面无疑是属于“顿悟”型的。他的绘画技法和思想有别于师门授受的沿习传统,而是直接取法于民间画工,坚持用民间画工的技法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技法上的改造,从而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他不但把在技法方面的改造成果上升为理论,而且还以他的民间立场,对整个中国画的传统加以思辨与批判,清理出了一条他认为与“官方”绘画传统完全不同的“在野”的民间绘画传统。陈子庄善于化繁为简,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构图简略随意,却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尽。平淡无奇的场景,简略至极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树木,三五疏散之线构成的崖岸,等等,相对于许多人的精心构置而言,全是不经意的“偶得之作”。他曾说:“最好的东西都是平淡天真的。”还说:“我追求简淡孤洁的风貌,孤是独特,洁是皓月之无尘。”简淡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所谓灿烂之极复归平淡,是艺术也是人生的体验。 
  他的这种思想不独体现在绘画上,也同样贯穿于对书法的理解。当然,陈子庄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他对书法的酷爱和研修同众多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一样,是绘画的必需,因为书法是一个文人画家必备的素质。
  从他对书法的理解来看,他对传统书法是下过工夫的。他说:“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他还说:“书法过不了关,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须熟悉。”他不仅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指出书法与绘画一样,都要表现一个“真”字,认为 “真”则美。从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抑或画面上的题款书法来看,他都在遵循着一个“真”字。故他的字与画,整合在一起,总是那么妥帖而相得益彰。

  作品风格
  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见到一些前辈先贤的元素。陈子庄是一个善学的人,他在学习、消化吸收前人优点的同时,又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最终自成一家。他学吴昌硕的笔墨浑沦苍劲,齐白石的真率简劲,更学到了黄宾虹的笔墨真谛。
  综观陈子庄的绘画艺术进程,可以将1968年视为界线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以花鸟为多,山水较少,人物极少。这一时期的花鸟画用笔率性,往往大笔挥写,以雄强潇洒取胜,构图奇倔霸悍,设色明丽。传世作品年款以辛丑(1961)、壬寅(1962)、癸卯(1963)、甲辰(1964)为多。这一段时间有极精彩的大幅花鸟作品,也偶有巨幅作品,如作于1962年的《红荷》,以六尺纸八张拼合;1963年的《古柏》,以八尺纸六张拼合。前期山水画构图较简单,层次亦少,也多奇倔霸悍之趣,用笔与花鸟画,如出一辙,探索试验的痕迹明显。陈子庄少时书风以秀丽清俊取胜,1955年到成都后,书法深受当时省文史馆长、书法家刘孟伉影响,变为雄强豪健一路风格,下笔沉重痛快,转折处锋棱毕现,与这一时期的画风相吻合。
  后期作品的题材以山水最多,花鸟略少,人物最少。这一时期山水画用笔变为外柔内刚,点线交织,神气内涵。构图奇而不怪,层次丰富,山石树木画法外貌多变局内气如一。笔法能做到似乱而实整,色彩方面尤其重视色调、色阶的丰富变化。传世作品年款以辛亥(1971)、壬子(1972)、癸丑(1973)、甲寅(1974)、乙卯(1975)为多,这一时期山水作品以小品最多,通常为四尺纸八开。他后期的花鸟画用笔变化幽微,多曲笔复笔,鸟的造型尤其精妙。这一时期花鸟作品多为四尺对开条幅、四尺三开、四尺八开小品,也有四尺整纸作品传世。他后期书法有较大的变化,1971年尚沿用前期雄健厚重的书风,1972年开始变得外柔内刚,明显受到丰子恺、郑孝胥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与后期绘画的用笔也极为吻合。这时期作品名款多数署“石壶”。
  “文革”初期,陈子庄的家数度被抄,所有财产、资料、画具损失殆尽,1966年底迁居江汉路时,连饭桌都没有,只好在一只装货物的木箱上铺纸作画。但当他很快振作起来时,首先置备的也还是当时所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笔、墨、纸、颜料等等。在当时的四川画家中,陈子庄算是相当讲究绘画材料质量的画家。除了在最困难的短时期使用过一种特殊色包装纸外,通常都用宣纸和夹江纸。60年代中期以后,他在家作画从来不用墨汁,在一方偶然得到的古砚上用上好的古墨磨墨。
  陈子庄的传世作品,凡是真迹,画面构成均十分讲究,题款的位置、内容、书法都考虑得十分周密,用印的大小、朱白、位置也往往无懈可击。笔墨外似粗放内实精密严整,笔笔生动,物象造型准确,鲜活有趣,与用笔用墨的结合恰到好处。伪作则一味胡涂乱抹,作潇洒荒率状,笔墨之间没有内在韵律,散乱无趣,题款书法尤其败乱。其实,陈子庄的作品很难仿作,那种乱中有整、蕴藉潇洒的用笔极难摹仿,尤其是淳正厚重的气息、雍容大度的境界,平常人更难以望其项背。

  相关评价
  中国当代画家中最具魏晋风神者,当推陈子庄;如若不信,你就不妨先读几句:——我死之后,我的画定会光辉灿烂,那是不成问题的。
  ——王朝闻说齐白石的虾画出了半透明体,此直外行之谈。
  ——徐悲鸿的马过熟,都是那一匹,画穷了。
  ——郭味蕖画画着重填补,小趣味,等于乡下姑娘扎红头绳,穿花衣服。
  ——太史公《报任安书》情调极卑鄙,首先是怕死。然其欲有著作传之后人,意念尚好。
  ——中国画中为什么寿星都画得矮?寿星属土星,深厚而圆。入山伐木,先砍大者。人高了易碰头,寿星画得矮一点,合乎情理。
  ——关山月画的梅花,像是从窗口看出去的景,等于照相机镜头的功能。画面有些像过去村姑剪纸梅花,一个方框框填满,无布局,无组织,无境界,无意趣,无动人的内容,无惊人的技能,不是内心先想一种情景再来画,而只是浓、淡两层点起就是了。无意境不能成一幅画。
  如果可能,我真想把《石壶论画语要》一书中的警句都摘录于此,让天下人一睹其肝胆,然而,本文不许,它只允许我像石壶那样掏心掏肺地说说石壶:石壶就是四川画家陈子庄。石壶是其号,诚如其本人所预料的“不成问题”一样,在仙逝10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的画果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光辉灿烂”起来。
  石壶一生,好酒、好书、好武。文功武略,却又偏偏不遇。如此一来,几杯老酒后,倘不“使酒骂座”,他便不仅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上天。
  石壶不仅骂了,而且骂得很出色,被其“骂”过的潘天寿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吾至四川,必晤此人。”为什么一定要见他?当然不是挽袖子抡胳膊,而是因了石壶那不无偏执的深刻。石壶曾经这样比较自己与潘的用笔:“潘天寿硬皴直笔,笔用一面;我是软皴曲笔,八面生风。”的确,由于软皴曲笔,石壶的画能于拙、老的风格中飘出潇洒与松灵。他之画也更求心象,笔到心到,随机成画,无刻板、程式之弊。
  长江画院院长丛林:陈子庄先生是“四川画派”或“成都画派”在1970年代的最高代表,也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实践者,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大师留给人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上一篇程其勉

下一篇杨石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