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从4月开始,公安部、中宣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10部门联手,在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那些污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实在太讨厌了!”北京市一名中学教师说,对这项行动“举双手拥护、支持、欢迎”,他还强调:“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愿望!”

网吧让家长担惊害怕

赵女士居住在内蒙古赤峰市,她和丈夫每天在外忙着做生意,没空照顾孩子,一直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念书。去年,上初中的儿子觉得住校太憋闷,赵女士就把他转到了当地一所还不错的中学。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放了学很晚才回家,开头家长问他还告诉大人去了网吧,后来干脆就不说了。而且不光晚,回家也不吃饭,甚至还发生了彻夜不归的情况。这下赵女士着急了。这么大孩子,硬制止肯定挡不住,弄不好再离家出走,只好“迂回”着把儿子送到了一个课后补习班。“他去了学不学都没关系,主要是把这段时间占上。老在那种地方呆着,用不了多久孩子就完了!”虽然做的小本生意挣钱不容易,但赵女士还是下决心在补习班给孩子“烧”了一把钱。

赵女士说的“那种地方”,指得就是网吧,表达了做父母的对此类场所的担心、反感乃至畏惧。如今,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孩子总去网吧就意味着“学坏”了。因为,“网上什么东西都有,网吧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多青少年走下坡路都是从这里“起步”的。拉孩子“下水的黑手”,除了暴力便是淫秽色情内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在有关工读学校的研究中指出,在工读学生的大量不良行为中,迷恋网吧、电子游戏占了最大比例。像赵女士这样的经历,绝非个别。因此,家长们对孩子去“那种地方”的担心和害怕并不多余。

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多数家庭不具备上网条件,网吧便大有市场;而在大中城市,孩子能在自家上网,家长也同样不省心。

色情信息往往不请自来

“互联网上要啥有啥”。这话不假。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不要的东西也强行入侵,让人防不胜防。

“有一天,我在网上浏览新闻,突然跳出一个东西。我想可能又是骚扰的广告,就点了对话框上的小‘叉子’要关上它。哪知这个‘叉子’不是关闭而是打开,一个无比恶心的画面缓慢地出现……我不想甚至不敢看下去,赶紧要关时却半天找不到关闭的标志,那丑恶就在你眼前晃着……这种淫秽色情内容常常就是这样长驱直入地来诱惑人的。”朱老师说起自己这段“经历”,至今还心有余悸。“逃脱”后,她总是感到后怕:“这幸亏是大人碰上的,要是换了学生,他们本来没想要看,可那些坏东西像强盗一样不请自来,还没成年的他们保不准就会看‘新鲜’,结果就不好说了。”

在这个网络纵横的时代,互联网是学生获取资料最便捷、最有效的渠道。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以补充、延伸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于是,为了学习,学生上网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多。而浏览过程中,一些恶意、淫秽的内容有时便会侵入。因此,家长对孩子上网常常是一百个不放心。

“我的孩子绝对是个好学生,但她单独上网时,我是既放心又担心。因为我知道,她肯定不会去上不好的网站看不该看的东西,但我不能保证那些东西不进来影响她。真是无奈呀!”一位家长道出了自己的苦恼。

据了解,一些学校用的局域网采取了防护措施,如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中心链接到外网,可以过滤有毒内容。但是,现在学生在校的时间表往往都是排得满满的,并且大多数中学除了信息技术课都不提供学生上网的机会,查阅资料和拓展性的学习只能在家里完成。于是,当今都是家长们“挺身而出”力保孩子安全上网。

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有关网络对青少年成长起负面影响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似乎让人谈“网”色变。许多数字和案例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网瘾青少年往往伴随厌学、辍学、生理或心理的疾病,甚至有各种形式的犯罪。对此,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系博士赵国栋指出,单纯的“堵”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疏”和“导”方为解决之策。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理解当今时代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但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来规范网络的应用,教会孩子们辨别信息。

从国家层面采取行动净化网络是一种防范措施;对青少年自身来说,合理地利用网络也是一个方面。因为那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受到淫秽色情等毒害的“高危人群”。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田国秀提出,近年来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抗逆力,成为一种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挥健康的应对策略。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力量,帮助学生优化成长环境,使家庭、学校、社区的各种资源和谐匹配、优势互补;推动学生以正向的心理能量与周边资源的良性互动,达到适应性、恢复性、抗压性、胜任力等方面综合发展。




上一篇中国已无纯种汉族人 DNA检测人种迁徙解密|语文综合知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