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桂花雨》是一篇抒情的文章,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小编整理了《桂花雨》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桂花雨》教学反思一: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三部分,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摇花乐,感悟母亲及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整节课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利用微课突破难点,比较成功。

一、以学生为根本,注重读写结合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 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导学案上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批注,根据情景进行想象小练笔等。再如:课堂上处理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部分时,引导学生从“铺、使劲、喊”等关键词和三个感叹号入手,反复推敲,品出摇花的快乐,品出浓浓的语文味;接着,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学生动情地朗读,想象桂花飘落的情景和感受。就这样,层层递进中,将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欢乐,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充分感悟,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资源,整个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领悟文本。

二、以微课为手段,巧妙突破难点

课文中两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都用到了“浸”,但含义却不同,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设计了微课1,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第二句中的“全年”、 “整个村庄”感受到桂花的香延长了,范围扩大了,“浸”的意思有所提升了,今天,你家做了桂花糕,分送给了村上的家家户户;明天,他家做了桂花莲子羹,分送给了村上的家家户户;后天、大后天,此时,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桂花带给家乡人们的欢笑。

对于母亲的话,我先让学生自由说,发现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到位时,再出示微课2,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明白了母亲表面上是说家乡的桂花香,实际上是在表白对家乡永远不变的怀念。

总之,微课的巧妙利用让课堂轻松高效。

三、适当拓展阅读,体现大语文观

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导开放的语文教学。在课堂的结尾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学生动情地朗读琦君在散文《烟愁》、《乡思》中的句子,学生在读中真切感受到了故乡,叫琦君魂牵梦萦。最后我以课文为依托,向学生推荐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等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文章和书。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林海音《城南旧事》,去感受不同作者对故乡同样的怀念。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忙于小组展示,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少了一些;琦君资料的补充时,如果能配上音乐读会更有感染力等。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一定会在课改路上越走越远。

《桂花雨》教学反思二:

这是五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琦君把浓浓的乡情融进桂花香和摇花乐之中,文词兼美,情感细腻真实。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词,一篇用了三个课时学习的课文《梅花魂》,我还引领孩子们诵读了杨牧的《故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所以他们对于本组课文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应该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乡类文章的方法。因此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在想:还是侧重品读句子,感受语言魅力的指导吧,毕竟“学会读书,自主表达”是高年段语文学习的重点训练内容。理出了上课流程,做了十几张文字为主的幻灯片。没有印象中有老师听课时应该添加的繁杂“花样”,就上一节实实在在的高年级阅读指导课吧,像平时上课那样;也没有领着学生提前预习,只是课前布置了预习课文。

导入语板题后,我便出示了课文开头。只有一句话,先让孩子们读,接着问:“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是我临上课时才加上去的,就是想看看五年级孩子对于文字的捕捉和感悟。其实我的心有些惴惴,怕他们一下子把课文的主题给说出来,没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那种深刻印象(以前的班级,这个“包袱”一定包不住。)但,我显然高估了这个刚刚接手三周的新班级。举手的孩子很少,也没能重点提到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词语。原本我想,孩子一定会以此猜想课文内容:课文是围绕“桂花”写了“故乡”的事吧?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出示自读要求了。像这样的课前预设而没能达到预想的问题有好几处,这也是平时上课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可能预设过高或者平时的能力训练欠缺。

然后的问题出在做批注的环节。刚接这个班,一切还在和孩子的磨合和融合期,课堂上还有很多的孩子不会听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把自读自悟当成重点训练。虽然幻灯上打出了品读词句的方法举例,但我发现多数孩子还是很茫然,除了圈圈画画外,似乎不知道还可以把读书的感受或疑虑写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即成,这应当我下一步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向吧。不过班级交流时,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浸”字的理解,对摇花时 “乐”字的表达,还是能一步步感受的到,朗读也能渐入佳境。

语文的读和写是不分家的。我安排了两次说话的练习:一次是摇桂花时的感受,注重想象与表达;一次是课文中心句的仿改,感悟思乡情。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时间很紧张,学生回答有精彩之处,但提问面还是太窄,没有给更多的孩子练习机会。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很多学生课堂上非常活跃,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

《桂花雨》教学反思三: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回忆儿时喜爱的桂花以及摇桂花的乐趣,流露出儿童时代的快乐生活以及对浓郁如桂花般的思乡之情。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以读促悟”,让学生多形式的朗读,默读、合作读、展示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将这一段划分为“摇桂花前”、“摇桂花时”、“摇桂花后”,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摇桂花前”的心情,“既然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那么摇桂花前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哪一个词能够体现出来?”,教师的语言要能起到“一语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能扣住一个“缠”字,加以体会“摇桂花前”的急切心情,除了让学生读出着急的韵味,更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加上动作,没想到有的学生竟然同桌合作起来,一个学生捏着同桌的衣角撒起娇,着急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样的读,这样的演,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更能让他们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让学生体会“摇桂花时”快乐的心情时,让学生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怎么样的桂花雨,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这雨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这雨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有的说“落在头上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在学生这样的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加上动作手舞足蹈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对思乡之情的理解,本以为学生理解不了,可是没有想到学生能说出对“家乡的金桂”的理解,理解这是一种思乡的情感才使母亲认为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香。对此,我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关于关于思乡的诗歌,再一次加深对思乡情感的理解。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练笔环节,我因为课时安排的原因,流于形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写这一环节的加强。

《桂花雨》教学反思四: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