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山羊兹拉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3.唤起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预习案——深入预习整体感知

一、关于作者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3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法师》等。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发表过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硝(xiāo)皮匠 温驯(xùn)冰雹(báo)谑(xuè)草垛(duò)游弋(yì)

咩(miē)雪橇(qiāo) 羊圈(juàn)陀螺(tuó)(luó)

2.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节,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确:阿隆受命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3.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出人意料还是在情理之中?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下文阿隆和山羊遭遇暴风雪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一种惯例的存在,途中遇险就不值得奇怪了。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在情理之中。)

4.在故事情节中,作者设置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否在情理之中?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使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在情感上对山羊的依赖才显得合乎逻辑。)

5.理解“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莱辛

比较阅读以下两段文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选自课文最后一段)




上一篇《山羊兹拉特》学案3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