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歌手之路:生活与创作

玛哈希对小儿子具有的文学造诣深感高兴。拉比14岁时就用无韵诗体把莎士比亚的诗剧《麦克佩斯》译成了孟加拉文。但拉比对学校教育的反感日益使他不安。这时,恰好萨迪延德拉纳特要去英国,玛哈希决定让拉比同行。拉比到阿马达巴德去会合哥哥,逗留期间创作了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饥饿的石头》。

1878年9月,罗宾德拉纳特来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但没拿到毕业文凭就离开了英国。他看到了西方文化积极的一面,深为莎士比亚和雪莱的诗作中磅礴的热情所感染。也从济慈、华滋华斯等人的作品中受到启迪,并且对西方音乐的兴趣也有所增长。1880年2月,罗宾德拉纳特带着一部未完成的歌剧回国。

一回到深爱的环境,泰戈尔的创作才能立刻喷薄而出。他完成了在英国开始动笔的歌剧,以《破碎的心》为名出版。接着又写出另一部歌剧《蚁垤仙人的天才》。但他的最强音却是诗歌,他蕴蓄已久的激情的旦找到出口,就开始冲堤决坝,一泻千里。几个月后,这些诗歌汇成了一部集子--《暮歌》。它于1882年出版,成为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暮歌》得到广泛的好评,泰戈尔并不满足,他来到钱德纳歌,在史嫂乔蒂林德拉纳特夫妇的陪伴下又恢复了平静,并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王后市场》。

回到加尔各答以后,以《瀑布的觉醒》开始,泰戈尔完成了诗集《晨歌》。几个月后,他出游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尔瓦,写成了他重要的剧本《大自然的报复》。1884年秋天,他返回加尔各答,《画与诗》这部诗集即创作于此时。

1883年12月,泰戈尔与穆里娜莉妮·黛薇结婚。新娘比拉比小12岁,几乎没有文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俩的结合是十分美满的。婚后不久,一件不幸的事降临在泰戈尔头上,死亡夺去了他最挚爱的嫂嫂卡丹巴丽25岁的生命。以往他心情难过时总能从她那儿找到慰藉,此时她却永远逝去了。然而这也促成泰戈尔对人生看法的成熟,他在回忆录里有这样的表述:“自然之美在我的泪眼前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卡丹巴丽的逝去将我推到必要的距离,从整体上来看诗、人生和世界”。

这是他的思想及创作发展中极重要的时期,长篇小说《圣哲国王》即完成于这个时期,后来改编为著名的剧本--《牺牲》。泰戈尔开始在伟大的事物和渺小的事物之间寻找平等,并相信伟大的博爱精神可以使灵魂获得永恒的自由。他1912年发表的《回忆录》中,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梦幻多于现实”。

1886年发表的诗集《刚与柔》,标志着泰戈尔不再沉湎于灵魂的探索,已开始直面现实的人生。他描写世俗的爱情、童年的真纯和母性的慈爱。形式上,他突破了传统诗歌的严整格律,结合民歌“宣拉体”,形成一种清新、质朴的散文诗。《海浪》、《传道者》等收在《心中的向往》等集子中的作品,纯属他的成熟之作。

1889年开始,泰戈尔在印度和欧洲度过了一段旅游生活。回到印度后,他去照管在希勒达的庄园。住在船上,沿巴德玛河漫游,这种水上生活使他产生了一种摆脱一切牵制的流动感。他能够全力地写作了。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1894——1900年,他出版了四部重要的诗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和《薇思集》,还有一些剧本和论文。而且这一时期他积极对与社会活动,例如营救民主运动领袖洛克马尼亚·泰拉克撰文抨击政府颁布的煽动性法案。

泰戈尔以一部宗教诗集《奉献集》迎来了20世纪。同年(1901年),他在尚迪尼坦克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他教育革新的基地。

1905年,英国政府决定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这一决定引起了强烈反对,接着便掀起了抵制英货运动。作为梵社的主要成员,泰戈尔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他在许多分开集会上发表演说。他谱写的爱国歌曲响彻四方。他的创作精力也在空前的旺盛,写了许多爱国诗篇,还有剧作《国王》、《邮局》、《顽固堡垒》等。泰戈尔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戈拉》也于此时问世了,这是一部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媲美的杰作。他的两首最著名的歌曲《印度的历程》和《印度的命运之神》被广泛传唱。后者后来定为印度国歌。当在,从泰戈尔享有世界性诗人的声誉这一点看,这一时期他最辉煌的成就是1911年结集出版的《吉檀迦利》。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个人生活屡受打击。1902年,妻子逝世。一年后女儿夭折。父亲于1905年去世。两年后,儿子沙民德拉死于霍乱。他以坚韧的精神顶住了命运的冲击,但在作品中却充满了思念和寂寞之情。

1912年,泰戈尔在人们的热烈祝贺和爱戴中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擅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

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我物。来自地救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他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漫不经心地把它塞入口袋。经邮差提醒,他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印度把这次授奖作为前此未有的国家荣誉而举国庆贺。虽然有些西方报纸抱怨评奖委员会把这份荣誉授予一个“名字非常拗口的、不见经传的亚洲人”,但多数人却对这次授奖极为满意,认为它预示着在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由于路途遥远,泰戈尔未能亲自出席颁奖典礼。他回电说:“我恳切地向瑞典文学院表示对那宽大的了解的感谢与领受;这了解将远的拉近了,也使陌生人成为兄弟。”1921年,他亲访瑞典,被当作"东方圣人"而受到极热情的欢迎。国王古斯塔夫亲聆他的讲演。

访英归来后,泰戈尔的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并且对社会活动更加关注。




上一篇冰心:十世纪中国文坛一盏不灭的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