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爱与哀愁几时休
——执教《藤野先生》备课札记
如果说没有遇见 王君老师,如果说没有加入教师之家群,如果说没有加入青春语文群,如果没有如果,那么,这一次接手初三的语文课于我将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刚刚送走自己的九三班,心里还热着呢!我对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框架还熟着呢!一切照旧完全可以把学生把玩于手心之中,(有点自负了哦!)想想也真是这样的,对于上一届的孩子真的是太用心了。------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我就是遇见了这样的一个家,它的名字就是语文湿地的教师之家;我就是走入了这样的个群,它的名字就是青春语文群;我就是遇见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都是爱君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个冬天,甚至于以后,我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书了。我就得重新开始语文教学之旅了。
结果发现,每一次课堂,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平静的还是激情的,和上一轮没有一堂重复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文章,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上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
计划着下周要讲《藤野先生》,我思忖良久,下定决心,要上出一次属于自己的研究课。
我对鲁迅向来敬重。追究根源,是初中时代的第一个语文老师影响了我。我天生爱幻想,每次的语文课堂对我来说都只会进入想入非非的自我世界,哪里能听进去先生们吱吱呀呀的讲啊。记得第一任语
文老师要调走我校之前,他给我们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知是文章写的有趣,还是老师讲的动情,还是我内心受到触动,感觉如果再不听就永远也听不到这位老师的课了,反正对这位语文老师的最后一课,我听的十分入迷。人家都要走了才发现,我原来有这么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结果也才发现,这位叫鲁迅的作者写的文章好动人啊!从此,只要是遇见鲁迅的文章必读。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都要读。
再后来,对于鲁迅的文章,便一点一点用心的读。慢慢的,熟悉了他,懂得了他。其实读他的书也不过九牛一毛,但是对他的敬重却是越来越深。后来,做了语文老师,只要讲到他的文章,那备课上课叫一个认真仔细啊,点点滴滴都想给学生。自己不敢乱说,参考书找来一大堆,挨个的翻阅,不停的批注。生怕哪一点漏了就会对不起伟大的作家。每次上他的课,我都是激情飞扬,到后来,只听得学生疲惫不堪,我也沉重万分。每次讲完鲁迅的文章,我都像从巴金的家中走出来似的那么轻松。(上师范时读《家》《春》《秋》过了敏,一周荼饭不香,像生了一场大病!)
讲鲁迅的文章怎么会如此沉重,进去就出不来呢?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后来听有经验的老师说,我是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哦,教学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教起来定会吃苦受累没效果。
后来,有了课堂巩固练习册,我懒得动脑,完全按照巩固练习册教学,两个学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呵,原来可以这样教书,不禁有点沾沾自喜。
可这样的教学结果呢?课后没有任何味道,先生在我的心中好像就是那几道练习题!内心深处有种说不出来的隐隐的痛,还有对先生的愧疚在心中丝丝不断。
转眼到了新一轮的《藤野先生》季。我结识了青春语文,我的心再一次被激活了,那这一课断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了!
那该如何教呢?
在读王君老师的《专业成长》系列丛书, 我明白了每一个教学文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不能把它仅仅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要学会透过文本和作者的心灵对话,还要能让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老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如果能建立起一个对话的平台,这才会构建一个完美的课堂结构。我开始明白了,原来,自己十几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前行,直到现在遇到青春语文,突然间灵光普照,将我的心照亮了。
参考书上的东西我都能背下来了,但背下参考书就能教好课了吗?
我不能再照搬参考书了。我开始认真的思索,如何上好鲁迅先生的这一篇《藤野先生》。我知道,网上对这一课的课件制作很多,有好多热心的网友无私分享它,但我不能再偷懒了。我也能查出好多个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但我不能再用了。我要努力的做一会自己的代言,要上一课真正属于自己的《藤野先生》。
我怎么才能上出自己的味道?
我进入了长时间的备课状态,但这种备课不是做在办公桌前查资料,看参考,而是在课间时分,用餐间隙,还有就是晚间的睡前时刻。我的脑海里都是《藤野先生》的问题。
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对象。眼前的这群孩子,与我刚刚接触三月余,他们对鲁迅的了解可能就是原名,籍贯,还有耳熟能详的“文”“思”“革”,代表作品之类的。至于其他的,估计就不好说了。我也不能在学生面前讲太多自己心中的鲁迅,如果那样,我就更会“一言课”了。我可不能再占用学生的课堂大搞演讲了。
我又想到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师生之间的关爱,这些都是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说透的。但怎样去说,让教学更简单,学生更明白?这是我苦苦思索想求的解答。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走了太长太弯的路。语文老师累死讲台出不来成绩,我深受其害。与其教不出成绩,为何还再累着自己?看优秀的语文老师的做法,教学设计很是简单,但是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这才是水平啊!我也想如此,但我能如此吗?
在读了王君老师的文本解读的专著之后,我明白了文本的几种类型,心里对这一课的类型确定下来,肯定要选“主题型文本”进行授课的。这是肯定的。
文本类型确定下来之后,如何教?怎样教?对于这一篇文章,我对之是十分敬重的。一来敬重有人间大爱的藤野先生。在那样一个灰色的世界里给予鲁迅先生的无私关爱,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二来敬重鲁迅先生为挽救国民精神而做出的改变人生观的重大改变的爱国之情。我想,对于他们之间的师生之爱,学生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深情和大爱,学生能够理解吗?
如何自然的让学生走进这两个崇高伟大的师生的世界里?
我不停的思索,不停的思索------
想起了王君老师文本解读中的课例。在她每一个优秀的课例中,都会出现一个或两个关键词贯穿全文,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也想用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是用哪个关键词呢?!想着想着,突然间,一首歌名在我的脑海中蹦出来:《爱与哀愁》。这是初中时代爱听的童安格唱红的一首歌曲,当时百听不厌。清晰的记着里面的一句歌词:爱与哀愁像杯烈酒------哦,我兴奋极了,对,就是这两个字了:“爱”与“哀”!一瞬间,文章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两个人,两个字!两个人的“爱”与“哀”,爱中有哀,哀因爱起,爱哀相依,深化主题!
一下子,我的思路畅通了:依照自己的学情,这课需要三课时。
因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第一节要上成预习课,复习回顾作家作品,整理三年来学过的鲁迅作品;鼓励学生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生字生词。
第二节课理解分析藤野先生的爱与哀,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但在文中很明显,只要学生细读课文可以很容易就能理解。
第三节课分析鲁迅的哀与爱。鲁迅先生的爱与哀,有些地方十分明显,有些地方不在明显,不明显的地方正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当鲁迅的哀与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文章的出彩时刻了。
准确的说,如果学生的基础好,这一课两节课完全可以拿下来,但我面对的是一群弱势孩子啊,没有预习能力,只有在课堂上看着他们读书才能放心。要给出一节课预习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我也知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也要进究起承转合,引入和结束都很重要。于是我想好了要这样呼应:
开头以两个人出场,结尾以两个人谢幕。这一课,在我看来讲述的就是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故事的主角:藤野先生,一个是讲故事的人:鲁迅。对于文本以外的我们,不仅要读懂藤野先生,还要读懂鲁迅先生。这两个人的故事用两个字来贯穿,当两个人的爱与哀愁交织碰撞时,就是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
我要亲自设计幻灯片,主要的内容是要有贯穿全文的两个字,要有让学生规范表达的一个句式,还有围绕关键字的几个问题。幻灯片的背景就用灰色的,像极了当时社会的灰色天空!
终于,一个完全由自己设计的《藤野先生》的教学框架就这样在我有头脑清晰了。我要带领学生简简单单的走近鲁迅,走近这位被鲁迅尊敬了一生的藤野先生!
我越来越为自己找到的这两个字而兴奋了,无须再看任何参考资料。我都看腻了哦!不想再看了,真的不想再看了!我要只拿着一本书来与孩子们一起再读藤野先生。让他们在灰色的天空下读读鲁迅与藤野之间深深的师生之情,让他们在灰色的天空下读读鲁与藤野先生各自的胸中大爱,让他们在灰色的天空下读读鲁迅对师恩的难忘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也要让学生知道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情,鲁迅为什么会到日本去,又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理想!鲁迅对国民思想的麻木的哀伤不正体现出他对国民深深的爱吗?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鲁迅的爱国之深,我补充了两条资料:《父亲的病》和《自题小像》。
思考一周了,终于,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有了眉目,教学设计基本定型。对,就这样了,没有人催着你要上出一节怎么样的课,但是,我就是要这样的上课,用王君老师的话说,就是要站着教语文!我一定要这样,不管结果如何,我一定要上出属于自己的研究课!
爱与哀愁几时休!我感叹着鲁迅,也感叹着自己。哦,人到中年了,活明白了,教课也明白了:不能总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啊,在语文教学中,我要站起来啊!
于是,用了几个课间休息,我设计好了自己的幻灯片,准备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只等着下周一的到来,我要与孩子们一起走入《藤野先生》。是的,《藤野先生》,我来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