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转载自洪恩在线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处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长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那里。
泰戈尔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 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匀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 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罗宾德拉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罗宾德拉纳特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拉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 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拉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冬天文艺具有很大贡献。长史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另一位史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成为一位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拉比13岁,对拉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拉比走上文坛。
另外,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卡丹巴丽·黛薇,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拉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歌手之路:生活与创作
玛哈希对小儿子具有的文学造诣深感高兴。拉比14岁时就用无韵诗体把莎士比亚的诗剧《麦克佩斯》译成了孟加拉文。但拉比对学校教育的反感日益使他不安。这时,恰好萨迪延德拉纳特要去英国,玛哈希决定让拉比同行。拉比到阿马达巴德去会合哥哥,逗留期间创作了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饥饿的石头》。
1878年9月,罗宾德拉纳特来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并研究西方音乐,但没拿到毕业文凭就离开了英国。他看到了西方文化积极的一面,深为莎士比亚和雪莱的诗作中磅礴的热情所感染。也从济慈、华滋华斯等人的作品中受到启迪,并且对西方音乐的兴趣也有所增长。1880年2月,罗宾德拉纳特带着一部未完成的歌剧回国。
一回到深爱的环境,泰戈尔的创作才能立刻喷薄而出。他完成了在英国开始动笔的歌剧,以《破碎的心》为名出版。接着又写出另一部歌剧《蚁垤仙人的天才》。但他的最强音却是诗歌,他蕴蓄已久的激情的旦找到出口,就开始冲堤决坝,一泻千里。几个月后,这些诗歌汇成了一部集子--《暮歌》。它于1882年出版,成为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暮歌》得到广泛的好评,泰戈尔并不满足,他来到钱德纳歌,在史嫂乔蒂林德拉纳特夫妇的陪伴下又恢复了平静,并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王后市场》。
回到加尔各答以后,以《瀑布的觉醒》开始,泰戈尔完成了诗集《晨歌》。几个月后,他出游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尔瓦,写成了他重要的剧本《大自然的报复》。1884年秋天,他返回加尔各答,《画与诗》这部诗集即创作于此时。
1883年12月,泰戈尔与穆里娜莉妮·黛薇结婚。新娘比拉比小12岁,几乎没有文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俩的结合是十分美满的。婚后不久,一件不幸的事降临在泰戈尔头上,死亡夺去了他最挚爱的嫂嫂卡丹巴丽25岁的生命。以往他心情难过时总能从她那儿找到慰藉,此时她却永远逝去了。然而这也促成泰戈尔对人生看法的成熟,他在回忆录里有这样的表述:“自然之美在我的泪眼前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卡丹巴丽的逝去将我推到必要的距离,从整体上来看诗、人生和世界”。
这是他的思想及创作发展中极重要的时期,长篇小说《圣哲国王》即完成于这个时期,后来改编为著名的剧本--《牺牲》。泰戈尔开始在伟大的事物和渺小的事物之间寻找平等,并相信伟大的博爱精神可以使灵魂获得永恒的自由。他1912年发表的《回忆录》中,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梦幻多于现实”。
1886年发表的诗集《刚与柔》,标志着泰戈尔不再沉湎于灵魂的探索,已开始直面现实的人生。他描写世俗的爱情、童年的真纯和母性的慈爱。形式上,他突破了传统诗歌的严整格律,结合民歌“宣拉体”, 形成一种清新、质朴的散文诗。 《海浪》、《传道者》等收在《心中的向往》等集子中的作品,纯属他的成熟之作。
1889年开始,泰戈尔在印度和欧洲度过了一段旅游生活。回到印度后,他去照管在希勒达的庄园。住在船上,沿巴德玛河漫游,这种水上生活使他产生了一种摆脱一切牵制的流动感。他能够全力地写作了。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1894——1900年, 他出版了四部重要的诗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和《薇思集》,还有一些剧本和论文。而且这一时期他积极对与社会活动,例如营救民主运动领袖洛克马尼亚·泰拉克撰文抨击政府颁布的煽动性法案。
泰戈尔以一部宗教诗集《奉献集》迎来了20世纪。同年(1901年),他在尚迪尼坦克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他教育革新的基地。
1905年,英国政府决定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这一决定引起了强烈反对,接着便掀起了抵制英货运动。作为梵社的主要成员,泰戈尔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他在许多分开集会上发表演说。他谱写的爱国歌曲响彻四方。他的创作精力也在空前的旺盛,写了许多爱国诗篇,还有剧作《国王》、《邮局》、《顽固堡垒》等。泰戈尔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戈拉》也于此时问世了,这是一部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媲美的杰作。他的两首最著名的歌曲《印度的历程》和《印度的命运之神》被广泛传唱。后者后来定为印度国歌。当在,从泰戈尔享有世界性诗人的声誉这一点看,这一时期他最辉煌的成就是1911年结集出版的《吉檀迦利》。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个人生活屡受打击。1902年,妻子逝世。一年后女儿夭折。父亲于1905年去世。两年后,儿子沙民德拉死于霍乱。他以坚韧的精神顶住了命运的冲击,但在作品中却充满了思念和寂寞之情。
1912年,泰戈尔在人们的热烈祝贺和爱戴中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擅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
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我物。来自地救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 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他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漫不经心地把它塞入口袋。经邮差提醒,他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印度把这次授奖作为前此未有的国家荣誉而举国庆贺。虽然有些西方报纸抱怨评奖委员会把这份荣誉授予一个“名字非常拗口的、不见经传的亚洲人”,但多数人却对这次授奖极为满意,认为它预示着在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由于路途遥远,泰戈尔未能亲自出席颁奖典礼。他回电说:“我恳切地向瑞典文学院表示对那宽大的了解的感谢与领受;这了解将远的拉近了,也使陌生人成为兄弟。”1921年,他亲访瑞典,被当作"东方圣人"而受到极热情的欢迎。国王古斯塔夫亲聆他的讲演。
访英归来后,泰戈尔的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并且对社会活动更加关注。
尚迪尼克坦生活场景
获奖而归的泰戈尔,已被公认为印度现代文化史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喜欢回到尚迪尼克坦,回到可爱的学生中去。在他创办的这个著名的教育中心,制定有教无类的制度,从印度和世界各地聘请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在任教,有东方“国际大学”之誉。他把自己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金及讲学、戏剧演出的收入都倾注于学校的建设。由于西方的宣传和人们的误解,泰戈尔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诗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诗歌为神编纳美丽的花环,独善其身。事实上,他总是一再中断自己平静的生活,用他强有力的声音支持一切正义事业。泰戈尔是最早领会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主张的意义并予以支持的人。
1913年,甘地尚未广为人知,泰戈尔就向他发出贺电,对他在南非进行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表示敬意。两年后甘地派弟子到尚迪尼克坦学习,接着又亲自造访。为纪念这次访问, 每年3月10日在尚迪尼克坦都要举行“甘地日”庆祝活动。1920年以后,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据支配地位,在若干问题上,甘地与泰戈尔意见相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泰戈尔对英国越来越丧失信心,他声明放弃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称号,以抗议其“分治”和屠杀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力陈加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的极端必要性。
1919年,应罗曼·罗兰之邀,他在《人类精神独立宣言》上签名,号召人们为消除偏见而斗争。泰戈尔曾一度受墨索里尼的欺骗,但认清其面目后旋即支持受迫害者而挟击法西斯。在逝世前数月,他写下论文《文明的危机》,控诉“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见灿烂文化的一个支离破碎的遗迹……但我不会因此而去犯对人类失去信心的严重错误。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这场大乱之后去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
尽管对国际、国几事务密切关注,泰戈尔的主要兴存仍在文化领域。诗集《颂歌》、《边缘集》,中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两姐妹》, 剧本《红夹竹桃》、《纸牌王国》, 大量歌曲、绘画等等,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创作精力不减当年,并继续对新鲜事物热情追求。
度过78个寒暑后,泰戈尔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战争和悲剧、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他敏感的精神带来莫大的痛苦。1940年2月,圣雄甘地夫妇访问尚迪尼克坦,与泰戈尔最后一次会晤。
1941 年5月, 全世界都向他祝贺80大寿, 而这位伟大的歌手与哲人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工作。在上手术台前,他口授了最后一首诗。
1941年8月7日午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宅里平静地离开人世。送葬队伍迤逦而行,成千上万的人加入送葬的行 列。 当火焰千腾时,无边无际的人海突然被一种奇迹般的肃穆气氛所笼罩。
印度文学王冠上的明珠
谈到泰戈尔文学上的成就,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诗歌。的确,他的诗歌作品在技巧和主题上表现出的天才的多样性是令人无比钦佩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等。他的孟加拉文诗集有近50部,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英文译作,也使他成为英语诗歌的大师。他诗歌中表现出的完美性、和谐性、古典性等都使他的诗显得异彩闪耀、博大精深。
《晨歌》出版于1883年。此前的诗歌多属习作。但在《野花》、《诗人的故事》里却预示了他伟大的未来。这些用"夸张的感情写成的"诗歌显示出雪莱和迦梨陀娑的影响。而在《晨歌》、《刚与柔》等诗集中,诗人的才华迅速成熟,歌颂着他重新发现了的世界。从《心中的向往》、《金帆船》到《微思集》、《奉献集》,泰戈尔的才华纵横驰骋,创造了许多闪光的诗章。而另一方面,诗中的哲理意味和宗教虔敬情绪也越来越浓厚。我们来看一看《渡船》中的句子:
“想回家的人们踏上了归途,
想渡河的人们到达了彼岸,
但是还有一些人却呆在中流;
既没有到家也没有到达目的地,
呵!白昼正在消逝,
谁将会召唤他们?”
这里不是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对无限、对“神”的某种向往之情吗?
现在我们来看《吉檀迦利》(《奉献曲》),这部作品让世界认识了泰戈尔。它的英译本中也选入了《奉献集》、《渡船》等集中的佳作。诗人仍在不断追求,集中大多数诗歌写出了这种甜蜜的忧伤。西方读者看到了这样一位诗人--他既具有儿童的纯真,又具有圣徒的高洁。读到了这样一中诗集,"就像饮了一口清澈凉爽的泉水",泰戈尔自然而然到受到热烈欢迎。
对“神”的虔敬,对人类的祝福,仍然是《吉檀迦利》的主旋律: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什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什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泰戈尔后斯的诗作,有《白鹤》、《森森之声》等集。而1913年出版的英文本《新月集》,文字清丽如安徒生的童话,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特殊的深远的影响。他逝世前半年之作共15首,后收入《最后的作品》一集中。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古希腊旅行家如是说。泰戈尔是最早讲出符合"现代"意义的印度故事的大师。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堪与诗歌媲美。中长篇小说的杰作包括《沉船》、《家庭与世界》,当然还有《戈拉》。短篇小说中,最出色的篇目有《摩诃摩耶》、《素芭》等。
《沉船》是泰戈尔最受欢迎的长篇之一。它情节变化大,文字晓畅。以认错了人这一线索,表现主人公拉麦希失去命运带着他生活中的两位姑娘的爱,迎接希望之船的沉没这一悲剧性的故事。《沉船》发表于1906年。
而另一部长篇《戈拉》,为泰戈尔奠定了现代印度首屈一指的小说家的地位。即便他只写了《戈拉》这一部作品,他的这种地位也是无可置疑的。《戈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教派等方面的争端。人们希望在一部名著中看到的一切,这部小说几乎无一不具:出色的人物刻画;自始至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流畅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以及令人折服的真实性。这些描绘同样可以从《战争与和平》中找到。这两部伟大的作品都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戈拉》发表于1910年,正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印度民族解放战士戈拉这一光辉艺术形象。这是一位知识渊博、高瞻远瞩、勇于行动的印度青年。他对印度教的热爱是与他对祖国的热爱密不可分的。最后为了后者。他毅然走向了新印度教派,为真理而获得“新生”。通过戈拉这一人物,作者歌颂了新印度教派教徒的爱国行动和对祖国自由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的落后思想。泰戈尔借主人公之国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我现在真正有权利为印度效劳了。我今天才真正成了一个印度人。对我来说,印度教、穆斯林、基督教之间而含没有矛盾冲突了。”
泰戈尔反映妇女问题的短篇小说《摩诃摩耶》以它悲剧性的情节扣人心弦,洵属佳作。
泰戈尔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戏剧。这些戏剧同他的诗歌一样出类拔萃。他留下的38部剧作几乎囊括所有戏剧形式--悲剧、喜剧、谐剧、寓言剧、舞剧、独角戏等等。其中最优秀的,有《大自然的报复》、《牺牲》、《红夹竹桃》、《首陀罗友朗》等。
《牺牲》一剧,一些批评家称其为印度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剧作。该剧的人物鲜明、构思奇巧,多种戏剧冲突重迭出现而不影响全剧的统一。剧中国王和王后因献祭而发生冲突,王后支持祭司与丈夫作对。 神庙管事贾亚希玛答应除掉国王, 却又下不了手。后来王后、祭司等阴谋败露。贾亚希玛自刎,实践了献王室之血于迦利女神像前的诺言。《牺牲》剧情冲突激烈,在国王与王后的冲突之中,表现了基于同情的人性普遍法则与传统仪礼主义礼法之间的较量。贾亚希玛失败了,但他的死决定性地(同时也是悲剧性地)取得了冲突的解决。
从某些角度看,《红夹竹桃》一剧堪称泰戈尔戏剧艺术的高峰之一。该剧里,对残酷无情的社会制度的痛斥与重申爱情的伟力的主张结合在一起。剧中女主人公南妮与情人伦扬反对国王的暴政,她进谒国王并被后者所迷恋。国王得悉南妮已有情人后大怒,中断会见。伦扬与国王格半失败而殉难,他的死促成国王的真诚悔悟,泰然面对御林军的倒戈宣战。南妮的形象是泰戈尔剧中女性角色里最独特的一个,她美丽而刚毅,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泰戈尔也是一位音乐和绘画艺术大师。他说:“从与音乐的接触中我找到了心灵难以接近的最 高主宰。” 他写了上千首歌词并为大多数谱了曲,前面提到的印度国歌《印度的命运之神》就是他脍炙人口的佳作之一。 从巴德玛河、恒河上的艄公, 到井边取水的姑娘、浪迹四方的歌手、农妇、纺织娘--一切凡人琐事都被他谱写为生命乐章。
泰戈尔自幼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对印度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也领会深透,这使他在音乐作品上的收获同文学上一样让人惊叹。
泰戈尔67岁时开始作画,在他一生的最后12年中创作出了数千幅。他的画,线条保持着书法的特点而更挺拔,更明快;所用颜料鲜艳、透明。1932年后他才开始用不透明的颜料。他从不用自然景物入画,而近于抽象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可以被看作开创印度现代艺术新纪元的前驱。
当然,一个作家创作数量如此巨大,而创作生涯如此漫长(60余年),其作品质量不可避免地参差不齐。泰戈尔的许多诗、歌、绘画和小说将会被忘记,但是那另一部分作品,就其伟大意义而言,无疑将会永垂不朽。这部作品,是印度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神敬重我的工作,但他喜爱我歌唱。”(泰戈尔)
“东方圣人”:地位与影响
综观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一生,他的创作活动领域是如此宽广,对印度、对世界的影响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近现代印度史上的地位,也许只有圣雄甘地才可以匹敌。
事实上,甘地本人就是最早认识泰戈尔的影响远远超出其创作范围的人之一。圣雄盛赞罗宾德拉纳特为"伟大的哨后",印度荣誉的守护者。而今,泰戈尔在人们的记忆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位大诗人,他作为一位伟大哲人、思想家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公认。任何对泰戈尔的全部贡献加以评价的活动,都必不可少地包括对其哲学世界观、宗教思想和教育观点的研究,而不能单单着眼于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歌手之路》和《尚迪尼克坦生活场景》等节中对他各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已经做了一粗浅的勾勒。下面我们仍然回到泰戈尔的文学艺术上来。
泰戈尔给人们的主要印象当然是一位文艺巨人。他的思想和感情在诗、歌、画中得到了优雅而自然的抒发,使他集歌手与哲人于一身。他的作品,单从卷帙量上也足以惊人。
在孟加拉,农夫们、船工们交口传唱泰戈尔那些动人的诗篇和歌曲。从13世纪的阿米尔·库斯洛之后,印度没有产生过一位像泰戈尔那样,在音乐与诗歌两在艺术领域都做出如此伟大贡献的一在才。如同歌德影响了他好个时代的德国文学一样,泰戈尔作为文坛泰斗也深刻影响了印度现代文学。整整一代作家创作都带有他的特征,而且这种影响无疑还会永远持续下去。
进入世界文坛之后,泰戈尔的影响开始超出国境,波及四海。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五四"以后,他的作品不少英译本,被转译成汉语介绍给文学
上一篇: 泰戈尔《吉檀迦利》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