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央浼(měi)蓬蒿(hāo)玷辱(diàn)掎角之势(jī)

B.混沌(hún)窸窣(sū)窥伺(cì)锲而不舍(qìè)

C.伛偻(lǚ)弱冠(guān)吮血(shǔn) 循规蹈矩(jǔ)

D.憎恶(zēng)编纂(zuǎn)羞赧(nǎn)呼天抢地(qi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诡辩起讫改弦更张急不遐择

B.陨落销赃面授机意按部就班

C.滥调跌宕倾泻奔腾切中肯綮

D.烦燥迢远拔木转石开门缉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B.他从2005年7月起,进入高老师曾供职的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门墙,跟随高老师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C.溶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真可谓是钟灵毓秀。

D.在年底的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习 大大立下惩治腐 败的“誓言”。刮骨疗毒的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腐 败分子一时坐立不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瑶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擅长生活环境的描摹,旋律流畅明快、悠扬悦耳,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流露着瑶族人民活泼的生活情趣的状况。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县长远发展,同时也将对我县正在实施教育强县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D.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类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 “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

二、文言文阅读(2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13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6-10题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来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竟然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节选自宋·《栾城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结交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成例

C.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凭借、借助

D.佐当寇之韩、魏当:抵挡、抵敌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D项,当:面临。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不赂者以赂者丧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D.彼秦者将何为哉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注意名词做宾语的断句情况,如“诸侯”“地”“众”;还要注意句式“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9.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10.翻译下列句子。(7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译文: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积威”、“劫”、“日、月”、被动句各1分共4分)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分)

译文: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委”、“休息于内”、 “阴”各1分共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 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1.对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的解说错误的是()

A.(睢园)绿竹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12.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

A.爽籁发而清风生B.控蛮荆而引瓯越

C.天柱高而北辰远D.蟹六跪而二螯

1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来

14.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3分)

答: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往往悲壮慷慨,气贯长虹,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0.【参考答案】

(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象,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2分)

(2)诗人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并巧妙地化用典故,(2分)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而结尾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2分)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6、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岂无山歌与村笛,。(白居易《琵琶行》)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8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4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17.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1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C.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19.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情况,反映了当时“”著书立说风气。(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捕蝉

成新平

①白衣港的夏天,是从门前树上的蝉鸣开始的。

②乡下的日头越来越大,从阳光下刮来的南风带着火势,让人昏然欲睡萎靡不振,只有那些落在树上的蝉扇动轻薄的羽翼拼命地鼓噪,像吃了兴奋 剂一般亢奋和不知疲倦。那清脆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鸣叫,仿佛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无比感激和眷念。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鸣叫,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蝉声,“知了,知了”,每只蝉都在放声歌唱,犹如一组无止无休的田园交响曲。

③下雨了,蝉在风雨中停止了鸣叫,这个世界仿佛没有蝉的存在。一旦雨过天晴,蝉又在树上鸣叫了起来。

④蝉鸣以极大的魔力占据了整个夏天,捕蝉成为我们儿时最大的乐趣。那时乡下孩子没手 枪、汽车、机器人等玩具可玩,树上的蝉、田里的蛙、路上的蚂蚁、泥中的蚯蚓是最好的玩具。天气十分闷热,风轻轻的,脚步轻轻的,阳光透过树梢照耀在身上。我们悄悄爬上树,唯恐惊动树上的蝉,双眼直呆呆地盯住发出声音的目标。正在蝉得意忘形引吭高歌的时候,我奋力一跃,将右手扑下去,蝉落入手窝内,等它回过神来“吱吱吱”地叫几声,欲挣扎逃跑,被我另一只手稳稳捉住,蝉停止了鸣叫。

⑤再大的蝉不到一寸长,黑色的头大大的,两只黑眼睛像油菜籽一般闪亮,一双白色透明薄如轻纱的羽翼如婚纱一般漂亮,后半身一些彩色条纹格外显眼,蝉前面四条小腿不停地舞动,后面两条大腿控制身体起降,随时可以起飞。我将一根细线吊在蝉的大腿上,蝉马上飞了起来,但被一根长线牵着,就像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着蝉飞过来扑过去胡乱地在空中转着圈扑腾挣扎,我们开心地拍起了巴掌。猛然,蝉挣脱了线的束缚,向空中飞去,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原来,这刚烈的蝉以付出一条腿的惨痛代价获得了自由,那条断腿仍与线连在一起飘落到地上。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只要捕捉到蝉,就狠心摘掉它的翅膀,让它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行了。有时,我们异想天开,捉来一对蝉,欲在它们之间挑起纷争打斗,但蝉互相忍让迁就对方,朝不同方向爬行,互不侵犯,任你如何挑逗,它们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⑥被捉来的蝉失去自由后,不再吃喝,也不自由鸣唱,它睁着眼一动不动,用无声的沉默表示抗争,猛然,一只公鸡兴冲冲地跑来,闪电般地将它啄起吞入肚中。好不容易捉来的玩物就被公鸡猎取,我们将公鸡追赶了好远。

⑦年少时,我不知捉了多少蝉,有的侥幸逃脱,有的成为鸡的“美食”,有的被活活弄死。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残忍、多么无知!

⑧蝉毫不起眼,是一只只细小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歌手”,如果它们不发出声音,没有人看得见它,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整个闷热的夏天,它总是无止无休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将声音贯穿于夏季的天空,歌唱太阳、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爱情……

⑨蝉是夏天最清亮的诗句,是悠长的笛音,是跳跃的音符,是呢喃的情话,韵律和谐,平仄有致。用心聆听,方知整整一个盛夏,只有蝉的声音最美妙动听。

⑩告别捕蝉为乐的无邪岁月,我们渐渐长大,逐步感悟到了蝉鸣的意境与内涵。蝉的生命是娇小的,但它用短暂生命奏出了最强音。夏日,清脆而洗练的蝉鸣无处不在,沾在绿色的树梢上,染在古老的瓦片上,贴在平整的墙面上,趴在通风的窗棂上……有阳光和树木的地方便有蝉鸣,蝉鸣随着大山起伏回荡,空谷传响,连绵不绝,让树木柔软,让山峦激越;蝉鸣随着小溪流淌回旋,波光粼粼,婉转悦耳,让阳光生动,让少女迷恋。

⑾如果没有大地,没有树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蝉成长的“土壤”,就发不出美丽动听的声音。据报道,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破坏,地球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蝉鸣的夏日将有多么单调和枯燥!

20.怎样理解文中“蝉鸣以极大的魔力占据了整个夏天”一句的含意。(4分)

21.文章第⑩段画线句提到的“意境与内涵”有哪些,请加以概括。(5分)

22.概括并简析的语言特点。(4分)

23.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选做题(19、20、21题任选做二题,12分)

2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新京报快讯(记者许路阳)9月4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要求,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告别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传统高考,将上升为国家级考试,教育部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一是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命题,二是考试在国家标准考场进行,三是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2017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意见》显示,将于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①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②结合以上新闻,自选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4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约翰不顾妻子的担忧决定让考上大学的儿子亨利独自一人去纽约上大学。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亨利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没买过一回菜,没做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清理过一次房间,就连书包都没有整理过。自小到现在,亨利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亨利去了三天,没有电话;亨利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正当约翰夫妇焦急不安时,亨利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西雅图至纽约豪华房车租赁票一张

纽约出租车票一张

一整箱冰淇淋的发票一张

纽约豪华饭店餐费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My god!不算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三千多。

看了亨利的信才知道。亨利这回过了下独立瘾。

约翰看了信与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儿子亨利很会处理关系,是做大事的料!”

约翰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你如何评价小说中亨利的这种独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小说所反映问题的现实意义。

七、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篇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题(苏教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